美文网首页
超世之英杰(二)

超世之英杰(二)

作者: 沧浪之水清且浊 | 来源:发表于2021-09-11 22:12 被阅读0次

    身不由己

    虽然曹操的政绩极佳,证明了他完全能够胜任太守之职,但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又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又过了一段闲适而又愉快的日子。

    无论曹操自己是怎么想的,但当时代的浪潮来临之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尤其是他这样有改变时代之才的人。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市)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分化当时外戚何进的权力,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而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其中的熟人还不少,不仅有曹操的老朋友袁绍,还有被他五色棒打死叔叔的蹇硕,甚至还有后来官渡之战替袁绍看守乌巢的淳于琼

    汉灵帝本身的设置构想没有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当时朝中的主要权力斗争双方并非是外戚与其他势力,而是宦官与其他势力。例如在他所设立的西园八校尉中,袁绍与曹操都是站在何进一边力主铲除宦官的,而蹇硕则是宦官势力中的一员,这样自然也就达不到制衡的效果了。

    董卓进京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不听曹操和陈琳的劝谏,便征召停留在河东郡的董卓率其部众进京,以便于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这一段仔细看来其实非常离谱,首先我们都清楚的是,古往今来,无论宦官的权力有多么大,其本质上都是依附于皇权的,说白了就算皇帝的一条狗罢了。所以崇祯才能轻易地除掉权势滔天的魏忠贤,而外戚则不然,尤其是像何进这样手握军队的外戚,就像霍光一样对皇权是具有实质性的威胁的。而当汉灵帝死后,手握军权的何进想要除掉失去靠山十常侍自然是轻而易举的。可以说是一声令下就能诛灭宦官,但这个时候何进却想着把西凉军阀董卓叫来,还是带着其自己的部队,简直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何进身为一个屠夫,耳根子软是很正常的,但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名门,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他之后种种举措也能看出他绝非无能之辈。这样一来就挺明显的了:袁绍当然知道召董卓进京的危害,但他也正是怀着把水搅混的目的,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袁绍最初也只想以此为自己谋利,在他看来董卓无非就是一个西凉的小军阀,但谁都没想到董卓竟是这样一个魔王。而何进也因为自己的愚蠢操作死在了宦官手中,甚至连见董卓面的机会都没有。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号召天下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在演义中倒是杜撰出了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逃离的传奇经历,故事十分有趣,倒让人怀疑罗贯中的立场是否是拥刘反曹了。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此时的曹操,大概就如他说的依旧怀抱着征东将军的理想吧,希望能够讨伐董卓来使乱世平定,此时他也还相信汉室是有救的。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这个反董联盟很有意思,袁绍凭借自己四世三公的声望与实力而担任盟主一职,而曹操本身实力并不强大,他在联盟中的重要位置更可能是因为他与袁绍良好的私交。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延津县北)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荥阳市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直到这时曹操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眼前的这些人,虽然打着为了汉室的旗号,但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参战罢了,虽然联盟名义上是义军,但其本质也是与董卓一样的,那便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筚路蓝缕

      在看清诸侯的本质之后,曹操愤然离去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自己原本散尽家财募集的义军已经损伤殆尽了,无论是伐董还是安定天下,没有军队是行不通的。所幸曹操在伐董之战中打出了名气,因此当他与夏侯惇等人一起到扬州募兵时,当地的刺史陈温与丹扬太守周昕给了他四千余兵。事实证明,白嫖的远不如自己花钱买来的好用,这四千兵后来差点害了曹操的性命。

      曹操带领军队到龙亢这个地方的时候,手底下的士兵发生了叛变,在夜里放火烧曹操的帐篷,曹操站在帐前举剑连斩了几十人,叛乱才稍稍平息,而剩下没有反叛的只有五百余人。虽然斩的都是小兵,但还是能看出曹操高超的武艺的。可惜的是命虽然保住了,但好不容易募集的士兵也散去了大半。曹操到了建平之后,又收拢了原本逃散的一批士兵,率领着一千余人在河内屯扎。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曹操被这批士兵折腾的够呛时,逡巡不前的反董联盟那边也出事了。刘岱因为与桥瑁交恶,派人杀死了桥瑁,让王肱担任东郡太守的职位。而袁绍那边也坐不住了,他眼瞅着献帝在董卓手里,终不想受制于人,便与韩馥谋划着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还写信劝曹操入伙。我们从中倒也不难看出曹操与袁绍二人的关系一直是很好的,不仅在幼年时一同飞鹰走马,后来还长期作为同僚,组建联盟袁绍当盟主还任命曹操为将军,因此袁绍询问曹操的意见,一方面是对曹操能力与见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两人较好的私交。在接到袁绍的消息后,刘虞是个老实人,坚决不予接受,而曹操也直接回信严词拒绝了。袁绍也只得放弃了废立的计划。之后有一次,袁绍不知从哪里得来了一个玉印,很高兴地举给曹操炫耀,曹操觉得可笑,并心存厌恶。就曹操的视角看来,原本执意劝何进引董卓进京的是袁绍,后来想要新立皇帝的也是袁绍,而今袁绍还在这里炫耀玉印。经过这些事情,曹操也算是彻底看透了自己的老朋友。袁绍绝不是汉朝的忠臣良将,本质上也是个乱臣贼子罢了,至于曹操在看清之后自己又是如何想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之后袁绍与韩馥的关系又发生破裂,韩馥自然不是袁绍的对手,袁绍借此而占领了冀州。此时正值黑山贼作乱劫掠东郡,曹操率兵击败他们之后,袁绍又上表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对于《三国志》中记载的这一部分,乍一看可能有些奇怪:此时的皇帝在董卓手里,袁绍是跟谁上表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的呢?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当时曹操率领军队打败了劫掠东郡的黑山贼,也就是说此时的东郡都是曹操的部队,曹操已经取得了此地的实际所有权。而袁绍的上表也只是向天下人表明一个态度:东郡现在归曹操管了,你们谁有意见就是跟我袁绍过不去。而在当时的乱世,就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袁绍这么一表态后,无论天子同不同意反正天下人是认同了。而袁绍这个表态,一方面是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他确实也认为东郡在好友曹操的统治下对自己更为有利。

      也得益于此,曹操不再如先前那般流离失所了,他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地,可以在这乱世放手一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世之英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oa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