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聊聊生活中的仪式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人,我们对食物是有着特殊的情结在里面的。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走亲访友,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要聚在一起搓一顿。所以不管安排什么样的聚会或者是娱乐活动,“吃什么”都是首当其冲的上榜话题。
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去一家餐厅或者在家自己烹饪,当把食材转化成美味的佳肴、品尝着美食的艺术时,确实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大幸事。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考虑在以下这样的情境下去吃“大”餐:
节假日和家人朋友一起一定会来一顿大餐。过年过节家庭聚餐的时候,喜欢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约好多顿饭。比如今年的春节、中秋和国庆假期都比较特别,虽然受疫情影响不能频繁走动、聚会,但是还是少不了和亲朋好友大吃一顿,比如我们就相约了日料寿喜锅、韩料和烧烤等等。
有特别想要拔草的店。之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有很多种草了很久的黑珍珠店,但还是要攒钱、再凑到一个节假日和三两好友一起去“拔草”,就会觉得仪式感满满,特别开心。
职场人的团建或庆功会等。这样的情况下,也是会根据预算情况选择一家餐厅去大快朵颐的。如果预算充足,还可以体验平时舍不得、或者即使舍得也肉疼的餐厅。而且人多还能多品尝不同种类的美食。
另外,有时在家不想做饭的时候,也是会出去吃吃大餐的。但是个人通常有个这样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在家里做出来的,就不去吃外面的。所以一般吃大餐都会选一些有特色的、在家做起来比较困难或者费事的,比如烤鱼、日料,等等。
除了吃大餐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家吃: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周末更愿意在家吃。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打工人,中午是没有办法回家吃午饭的;但是如果带饭的话也不太健康,除了是隔夜饭之外,不管是起早做饭还是洗饭盒操作起来都比较麻烦,所以更多会在单位食堂吃,或者吃外面的小饭馆、吃快餐,点外卖等。当终于捱到周末的闲暇时光时,家人欢聚时刻就会更多选择在家自己做。
有时宴请朋友,会选择在家吃。比如搬新居、过生日等会专门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不仅实惠卫生,而且如果到了下午和晚上,还能无负担专场桌游。相比较桌游吧的吵闹、昂贵以及还需要低消的限制条件来看,在家里能够配着零食饮料,岂不快哉?
回老家时,更喜欢家乡的自制味道,也就是家人的手艺。夕曦家乡的味道从特色美食中来,也从家人的手艺中来,特别喜欢爸爸和三姑的羊肉揪面和自家刀削面、五婶做的所有辣菜、三舅做的炒羊羔肉,小姑做的烩粉汤……嘿鱼在这一点上也感同身受,比如奶奶的面食的味道,从小的熟悉的味道,完完全全就是山西人对面食的某种“执念”。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得不自己做。比如周围没有想吃的外卖,但是自己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当做起来也不是很难的话,就会选择自己做。今年国庆的时候,假期有一天突然想吃咖喱土豆,周围可点的外卖不好吃,想起之前有做的经验,就自己撸起袖子做了一顿。不过,弊端就是一个人的饭量实在是太难把握了——做一顿,吃一天,顶一个月。之前还听一个朋友分享过一个观点:一个人独居,还是点外卖的性价比最高,特别是在时间成本和用餐丰富性的体验上,虽然上述观点确实也没有考证过。
现代社会,独自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部分人可能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有时孩子送回老家、爱人因为一些事业不在同一个城市,也是会面临一个人独居的情况。
一个人在家吃,确实做饭总是控制不好量,一顿能吃好几天;如果外出用餐呢,就会面临一个人独自就餐的情况。以前年纪小时,觉得一个人在外吃饭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感觉自己没朋友似的。现在过得也越来越坦然,觉得年少时的忧虑很不必要,甚至还有点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用餐时可以充分享受食物与唇齿碰撞的感觉,可以充分感受美味而不用分心。
之前网上流传着日本餐厅为一个人用餐所创造的避免尴尬的环境,比如对面会有个小熊玩偶陪伴;会有隔间,避免跟隔壁或对面的人目光碰撞的尴尬;有些餐厅还推出了“完全一人席”,半封闭座位,充电插座、电子产品,Wifi全面覆盖等。
当一个人独处用餐时,创造一些仪式感也是很有必要的。嘿鱼在这种情况下,会尽可能营造一些自己舒适的氛围,把独处用餐时涉及到的所有元素都尽可能保证成自己喜欢的,会让自己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内密集地享受到的都是自己所喜欢的。舒适度的密集感会提升仪式感体验。比如,有时候看到好看的餐具和杯子会特地买回来,还要搭配和杯子颜色匹配的饮料;吃饭的时候摆盘特别注重仪式感,当然还需要拍照助兴,定格下来耗时良久的精美“作品”。夕曦则会荤素搭配好,食物摆满桌,大快朵颐,有时也会小酒怡情,比如红酒、香槟、啤酒、梅子酒之类的;并且在觉得无聊时,会搭配下饭综艺,有时会选择听书。
吃饭虽然是每天都会经历的平常小事,但是创造出一些仪式感,不管是出门吃大餐,还是在家露一手,甚至是点个外卖,都是幸福满满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