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与脆弱,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强者才勇于表达脆弱。
此说法源自“坚强是铠甲”的刻板印象,指的是:
如非发自最深的内在力量,其生命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所谓“坚强”,便只“装饰”在了表面,会有强撑、硬努、装的成分,那么,这部分因为从未因为好好地爱自己,而被囚在所谓“坚强”牢笼里的,是有待整合、处理和流动的爱,是夹生饭版的“伪坚强”。
由此,有的伙伴常常会期待看起来坚强的人,偶尔少量、微量地表达脆弱。这是因为,相比于对方的能量层次,如果多量、超量的“脆弱”,剂量太大必然接不住,而且,还可能因此内化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少量、微量则不会,所以,刚刚好打造出一个微妙平衡:你我本同类,相异何太急。
所以,在正常坚强与脆弱的【形容】方法之外,我们又得到一对充满社交属性的【动】词。换句话说,“坚强”如果已是内核,“脆弱”大概率就可以是人际之间的润滑剂,在照顾每个人都希望觉得自己很“好”的感受里。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画面,当面对一个人时,TA的强大让我感觉自卑,而之前明明感觉我们其实都差不多,甚至TA还可能不如我……这种对自己糟糕感受的不耐受,以及冰山下面我们对自己成长速度比肩、甚至比TA更快的渴望,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与折磨?!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已经太苦了呵!!!而你,却偏偏让我感觉我自己更不好。
于此之外,再多一层,看见对方的脆弱。
如果彼时我的要求是高的,那最好便是只需苛己,少去律人。这一点,从“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出发,继续探索,我们就知道了“自由”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就仿佛内衣一样,无需示人,以证己有。
沉在这一对词里辗转、腾挪、思考,也因为镜子般的现实,映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空间。
之前,曾有幸被投摄为权威的我,其实早已习惯不必过于在乎外在评价,正如我在这件事上通常的做法是首先会用【人生三件事】来辨别这是谁的功课,不是我的,不接便好。
只是,于此之外的另一层思考,便是更深入的人际。就像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其实不必“孤勇”,因此,又何必以坚强示人。话说在同期的督导班里,又何尝没有心中的好样本:貌似人畜无害、温暖谦和,显化出来的,同样是支持的力量,尤其在看见、转化与赋能上,令人望其项背。
所以,我又何必加多这一层不必要的阻隔呢?
回到自我关系的功课,维持需要外显“坚强”现状中的“症状获益”,又会是什么呢?
会不会有本身与这世界疏离的动力,以为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厉害,也更能的保全自我呢?
带着这个一键3连的好问题,且以【我已成年】的角度切入再看,无效模式,首先在认知层面升级。于是资源框架启动,看看与同门师姐的探讨中,又有哪些新启发——
对于希望我以【表达脆弱】来让他人觉得我有成长、有收获、有温柔、有成长、在改变的困扰,虽能体谅、理解与允许,貌似此种爱的方式在本沐身上稍显无效。
是的,我们有多坚强,其实就有多脆弱,以及,我们有多脆弱,其实就有多坚强。
这就像一种生命状态,我现在有多灵敏,我就已知我将承受怎样的冲击,包括把这部分冲击转化为资源的过程,是对我潜意识中应对模式(pattern)的升级,是需要经过刻意练习,常常觉察,才会在生命中呈现的一份泰然与轻松。
【脆弱和坚强每个人都有】,正如能量可能会人为主观的正负之分,但其实本无好坏。
因此,【“我”强任“我”强,清风拂山岗】是一种策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也是一种策略,尤其后句中的一个“知”字,直接镜像出仿佛跨物种间的那份能量对等,“风”与“草”原来也可以【棋逢对手】休戚与共,关于同在的那份珍惜,一如【我与你】,久别重逢,无论怎样的【坚强与脆弱】,都是我与我世界的“一期一会”。
我是水沐,不断在学习【玩转策略】的水沐,有幸共进,感恩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