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有烦恼,大多都是因为我们有记忆,是过去的记忆引发了我们的心烦意乱。
所以李太白就叹息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而人如果可以斩断过往,则可得大欢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泰戈尔有诗:“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可见过去的记忆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让人不堪重负。
明朝人袁了凡在家训《了凡四训》里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大加赞赏,他引以为铭,时时自省,并引申为“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后来成为朋友圈里被无数人拿来装逼的句子。
但实际上,人既不能烧毁过去的记忆,也无法斩杀过往的自己。
有些人说这就是修行啊,每天都杀死自己一次,醒来就重新换了一个人,原来的感情都没有了,内外焕然一新,没有负担,没有困恼,多好啊。
这其实是魔道。
何必斩杀自己,不知道有种病叫失忆症吗,如果自己抹掉记忆就算是修行,那修行也太容易了一点。
什么狗屁修行,其实你就是有病啊,神经啊,自欺欺人啊。
我们都是“过往”之上开出的花儿!
虽说凡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都无法改变,因为过去已经崩塌不见,一个人不可能踏过同一条河流嘛!
但我们的现在就是来源于过去的啊,“过往”是土壤,“现在”是开花,“过往”虽然已经弃我们而去,但“过往”没有完全消失,“过往”已经是长成了“现在”。
凡是过往,凡是过去的经历,酸甜苦辣也好,悲欢离合也罢,种种喜怒哀乐都是我们成长的资粮。
所以,如果抛弃了过去,那也就没有了“家”。
泰戈尔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忧虑,去追寻那无家的潮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人又怎么可能抛弃自己的“家”呢。
当然,如果你老是惦记着过去,老拿过去瞎琢磨,也是有病,一个碎碎叨叨老翻轱辘说事的人是惹人生厌的。
民国大作家张爱玲有个从小到大的好朋友炎樱,两人曾经形影不离,情同姐妹,但后来两人绝交,炎樱写信问张爱玲,“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太没劲儿。
所以,人不能没有过去,人也不能活在过去,真正应该做的是化解过去,而不是抹杀、斩绝过去。
化解才是修行啊。
比如过往的恩怨情仇,老关在心门之内,早晚是会发霉、生菌、中毒的,所以,要学会去慢慢化解掉,不然别人没事呢,你自己就把自己毒死了,这不是傻嘛。
具体怎么化解,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关键是自己心里要想明白,脑子通了,也就不痛了。
人不能没有过去,人也不能背负着过去,然后,人生才有生机和希望。
就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