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xx岁了,一事无成,我该怎么办”的文章时,心里就感到非常烦闷。烦闷自己的处境,自己本来觉得生活还不错,怎么竟被这文章一说,就变得很不堪。可是这样的文章看多了,又会让人变得清醒。不是因为文章戳中痛处,而是这文章让我渐渐觉得自己生的气可笑。仔细读来,这样的文章,往往是通过买弄自己的焦虑,显示自己的优越。
我仔细总结了下,这些都是有套路的。如果这文章是学生写的,则必定是个学霸,悔恨自己身在“双一流“,却没有好好读书,再举几个例子,什么时光荏苒,某某人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得到什么样的成绩,“做梦永远没有行动好”这样的口号。如果这文章是职场人士写的,则必定是个斜杠青年,后悔自己混过的两三年,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一同入职场的某某,如今已是风光无限,于是决定学瑜伽、学英语、开公众号等等,通过学习,让自己在职场风光无限,三年升五级等等。这些焦虑无非是对名利的求而不得,无非是宣扬对金钱、名利的不断追求。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被认为是古代人对读书的主要诉求,古人读书无非是追求金钱、名利,这些旧的观念,在民国时期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人抨击,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读书受教育的诉求却依然没有改变,还是一样的功利,一样的愚昧。仿佛这世界上成功的标准只有这一个:“名利双收”。可是这世上人有千千万,活法也有千千万。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人喜欢读书,能够阅书无数,已经算是幸福而完美了;有人喜欢唱歌,能自由的唱一辈子歌,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有人喜欢军队,能够自小从军,从年轻到白头,守卫祖国,虽苦且乐;有人喜欢当老师,一生奉献在讲台上,起早贪黑,能看到一代更比一代强,虽然艰辛却心满意足。。。。。。人的一生,要成一事且不易,何况要在各行各业都风生水起。
在我小时候,姥姥常给我讲故事。有一年放暑假,我因为考试没考好,被我妈罚每日抄书,夏天晚上蚊子特别多,姥姥看我被咬的不行,就让我到院子里支着的蚊帐里躺着歇歇。等我躺下了,姥姥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再往前个70年,镇上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孙,一家姓王,孙家世代是郎中,王家世代是木匠。两家本来不是比邻而居,王家木匠木工做的好,在城里出了名,渐渐地带了一个木匠班,日子也就红火起来,买下了孙家旁边的宅子。郎中为人和善,木匠亦知礼仪,所以两家的孩子也逐渐熟悉起来,常在一处玩耍。郎中家的小儿子尤其喜欢到木匠家去看做木工,常常找借口去找木匠家的小儿子玩耍,久而久之竟然对木工活特别着迷,能够做出不少精巧的小玩具。这木匠家的小女儿特别喜欢去郎中家,说是喜欢闻药铺里的药香,常常借口找郎中家的二女儿玩,悄悄看郎中给人诊治,久而久之,竟然能够认得许多药材,且能够根据病人之症给人开药。后来,孩子们逐渐长大,两家就定了亲事,木匠把她家的小女儿许配给了郎中家的小儿子。本以为,皆大欢喜,可是亲事刚定下,仗就开打了。郎中和木匠家本来是结伴而行,可是中途两家人却走散了。郎中家小儿子本以为自己可以跟着木匠学木工活了,没想到希望落空了,加上旅途奔波,又受了大雨,一下子病倒了,等病好了,却落下了手抖的毛病,竟然做不成木匠活了。郎中就说,还是跟着我学医吧,至少不会饿死,于是郎中家小儿子就跟着郎中学了医。木匠一家由于兵荒马乱的,木工活不容易找,竟然落魄到把小女儿买了给大户人家当丫头。有一日,郎中的小儿子出诊,恰好到了木匠小女儿所在的人家,看到木匠的小女儿正蹲在炉子旁煎药。原来,木匠的小女儿虽然给卖到了这里,可还是人聪明、勤快,又认识些药材,所以抓药、问医、煎药的事情,主人都是派她来做。郎中的小儿子看到之后,就把她赎了回去,在药店里帮忙,木匠的女儿看郎中的小儿子手抖,就钻研医术,帮他治病,慢慢地郎中家小儿子的病竟然好了。没过多久,郎中就给木匠的女儿和他的小儿子办了婚礼。郎中看他这个小儿子本来就不上心药铺的事情,木匠女儿倒是一块学医的好料,现在已经是一家人了,所以就每日授课给木匠的女儿,一时间,城里竟然有了一个女郎中,而且医术也精湛。郎中家的小儿子,手好了之后,就没有一天停下来做木活,还到处拜师傅学艺,忙得不亦乐乎。这家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传开了,木匠一家人找到郎中家,郎中人本就和善,给木匠家安排了附近的住处。郎中家的小儿子,更是欢天喜地,每天起早贪黑的去木匠家干活。这故事不长,小时候听来也似懂非懂。现在想来,姥姥是告诉我,要是我也能找着让我甘心情愿吃苦的事,那也就算没白活一场。
最后,送给大家杂诗一首:“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中所往,一生有一个25岁足以,只要心中有所寄托,每天的生活不枯燥,不麻木,能为鸟儿的欢歌而开心,为花儿的绽放而欣喜,为自己每日有所得而快乐,在别人眼里是不是一事无成真的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