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照顾百姓的人。有人问管仲,孔子说是行仁的人。他夺走了伯氏的地盘,让其吃粗茶淡饭,没有怨言。
14.1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大部分人的状态是贫穷的,所以有很多的怨言怨气。偶尔时来走运,得了一点点钱财,就会骄傲自大,立马就忘记了应该保有的谨慎和礼貌。
14.11:可以做强国之卿的家臣,却不能做小国的大夫。我理解为,强国的卿大夫的人品好,能力也强,在其身边工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文化,对提高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很多人羡慕跟在狄仁杰身边办案的随从人员的职位,像元芳。而小国的士大夫则心胸狭窄,不好伺候啊。
14.12: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理想的仁人。孔子说:要有智慧,不要有贪欲心还要有勇气,还要有才艺,还要学习礼乐可以成为仁人。孔子又说,今天的人何必要要有这些呢?利益面前,多想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了,愿意临危受命,担当责任;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忘记平生所期许的理想,这样也可以能够成为理想中的仁人了。
14.13:一个人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不会让人讨厌他的话。一个人因为内心有真诚的快乐,笑的自然而让人不讨厌他的笑。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会斟酌该不该得得,得该得的,不得不该得的,人们不讨厌他的得。
这种人很有智慧,能掌握时机,活得真诚明白,不会让自己在利益面前陷入尴尬的困境之中,能做到这些实属不易,也是一个人能成功之途径。
14.14:臧武仲为自己的后代请求封赏为世袭的大夫,而没有要挟鲁君,孔子对此有怀疑。当一个人的私心暴露时,自己可能认为隐藏的蛮好,其实在旁观者眼里,暴露的非常明显。是私心就无法隐藏,越要隐藏,暴露的就越明显。
14.15:晋文公擅用权谋,而不循正途。既谲而不正。齐桓公依循正途,而不善用权谋,正而不谲。
14.16: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的大臣召忽为此自杀,管仲却依旧当官,这样做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天下没有兵车战事,是管仲的功劳呢,他化解了征伐杀戮,以一人之力,造福于天下百姓,这是他行仁的表现啊。
14.17:齐桓公杀死公子纠以后,管仲给齐国当了宰相。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但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而是天下得以匡正,百姓到今天还在承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已经沦为了披头散发的愚昧无知之人了呢。
14.18:公叔文子推荐他的家臣,一起在朝廷做官。这种心胸是很了不起的,死后可以享受谥号“文”了。《逸周书.谥法解》中的“文”有6个类别: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悔民惠礼。锡民爵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