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离职,返回学校备战春招。6月份,回到腾讯,地点从深圳变成广州,部门从智平换成手管,职位还是不变的产品策划。
从结束春招到入职,期间的2个月心里一直很虚。春招期间腾讯面试过的2个部门、10余场面试,面试官的反馈基本上是“实习创业经历较多”、“行业了解、技能熟悉度较同龄人有优势”。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你的方法论与观点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我会觉得似曾相识”
自然而然,会经常问自己:除去之前的实习经历所获得的经验与技能,自己又是否有其他适合从事互联网产品策划的优势?自己又是否有产品相关的天赋?天花板又在哪里?
通过入职前的思考与近2个月的实习,有所进步。每次问自己上述问题时,好像又多了一丝底气?
1.做不做—需求剖析
通过预设框架性问题,对需求进行剖析,决定做不做。
—这个需求的目标是什么?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吗?不做又会怎么样?
—目标对应覆盖的大盘是多少?天花板是多少?
—预计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是否有其他途径降低成本或提升收益?
将以上三类问题分别建立坐标轴x、y、z,并结合产品现状建立量化标准,排布于坐标轴。将获取的需求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剖析,找到其在坐标轴的位置,从而判定需求优先级。
2.怎么做—需求扩展
“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是从刚刚开始接触互联网产品就有所耳闻的概念。
个人对于“快”的理解是:不仅是上线速度快以快速试错,更是通过思考诉求扩展性来降低后续版本迭代成本。即避免从单一维度审视需求,在大致了解需求开发排期后,思考这个需求对于后续版本的影响。大致思路为:
数据走向——新增的优化点——优先级排序——对现有需求的变更——如何提升现有需求的扩展性
在对需求扩展性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后,结合可能在后续版本改动的点,在本期需求中预设扩展性,从而降低潜在成本。
举个例子
3.做得好—换位思考
1、2更多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需求进行思考。而从需求到落地,是需要各职能部门协作。在需求评审前,从开发、交互同学的角度对需求进行换位思考,不仅能够提升沟通效率,更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产品方案成本的认识,从而优化方案。
例如,从技术角度了解自己提出的需求的成本、其他实现方式、理解基本的前端、客户端、服务端的交互关系;从交互角度对MD 、iOS HIG有一定了解。
举个例子,原有的功能模,为了能够保证内容的时效性,采取的内容拉取方案是“每次开屏从API实时拉取”。在规划锁屏负一屏的“XX”功能时,从产品的角度对时效性要求不高,更为注重拉取的成功率。通过与后台、客户端的同学进行沟通,在了解技术实现可能的情况下,将拉取方案改为“本地定时缓存,按需缓存拉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