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师弟聊天,说起了找工作的事情。同样的专业、导师、毕业论文,和我前年时一样的阶段。他说主要想找用户研究或人力资源方向的工作。
我心想着,这两个选择倒是专业对口,中规中矩。但是,范围太窄了。
两个选择本来就窄,更何况其中一个选择还不是职场中的普遍需求。
结果倒是也不意外,他拿到了国企人力资源的offer,正在纠结。
他觉得自己在想的,是希望能拿到待遇和行业企业更好的offer。
我很明确的告诉他:“你在纠结的不是未来有没有更好的offer,而是明知这个offer应当舍弃,却舍不得放下。你就不应该考虑人力资源这个选项。”
他听完很迷茫,问我:“我还能干什么?”
除了本专业,还能做什么?
我当时和师弟说,选择有很多,一切没有写明你做不了的工作都可以选。
他的第一反应是:“哪那么容易?”
在这个变化剧烈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
这意味着,所谓的专业对口在大概率上只会是一个暂时的状态。如果把我们目光关注的时间拉长,以人的一声至少三十年的职业生命全程来看。
在整个阶段中都在“专业对口”的比例有多大?
以“专业对口”走上职场的状态真正能维持多长时间?
跨出你自己画下的那条界线,其实没有那么困难
我认真回想了一下自己前面二十多年的人生,忽然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跨越各种各样的“界”。
从最开始的环境变化开始,我记得我幼儿园就读了有至少三个。
小学六年,换过三个班。
小学升初中,因为几张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状,我进了一所外国语初中——的数学重点班。
高一分科,我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很不错,历史地理政治全部及格线徘徊的基础,选了个历史班。
高考历史考了个全班第一,以文科生的身份,进一个体育类的专业,学体育管理。
觉得本科专业不够给力,考研又从体育跳到了心理学。
好不容易心理学研究生三年读完了,我找了个不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分析师的工作,感觉一头扎进了我大学前12年平均平均水平最差的“语文”的世界。
可能因为我从来也没有过在哪一个领域的深厚积累,所以在跨出那个“界”的时候,我几乎不会为了进入新领域这件事情烦恼。
我不认为自己会无法适应。
结果也证明,我的感觉没有错。
我们都高估了读书阶段所获得的“积累”,低估了进入职场第一年就能达成的“获得”
走进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最大的顾虑就是:我对这个新地方一无所知,我怎么可能立足和成长?
且不说职场上对“专业”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只去评估在职人士在其位上的“专业”水准,我们也会发现,所为“资深”也许远不及你对自己毕业论文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我觉得这里存在两个谬误:
职场需要的“专业”并不是我们一直在学的专业;
读书积累的知识,并不等于这个职场需要的知识。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奇迹般的居高临下。这反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职场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哪怕是最发达国家先进社会科学研究者总结新经验的速度。甚至,那些在其他社会中被应验了的规律,也会在这前所未有的发展高速中被完全颠覆。
中国的企业每年都会更替至少百万之数,几年可能就是行业格局的更新换代。高校教材里的知识点更新真的赶得上这样的速度吗?
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学,背了那么多年的书,表面上掌握的,其实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新陈代谢”掉的事实性知识。
古时称颂智者“学富五车”,现在却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在信息云存储和搜索引擎极其发达的现代,背下哪怕100本书也不算“天才”。我们需要在学校里面学习的那么多知识,其实不是为了知道更多的事,而是为了在摄取事实性知识的过程中,真正锤炼出那些方法性的、支撑我们学习和应对的能力。
事实上,大企业校招,有很多的岗位要求专业对口,不是因为“专业积累=工作能力”,而是因为“专业积累=沟通成本最小化”。
就拿我擅长的心理学举例:有过心理学专业全日制学习背景的人,和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时竞争一个心理咨询师岗位时,最大的竞争壁垒是,当上级说出一个关键词“自尊”的时候,听见词语的人到底理解成了什么。
专业积累,最大的价值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职场需要的“专业”对口,其实是“能力对口”
相似的专业背景,大概率能让不同的人掌握相近的思维能力。
但反过来,相近的思维能力并不大多数来源于相似的专业背景。在很多的底层能力领域中,相近的经历比相似的专业背景可能更能带来相同的思维能力。
除了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社团经历”、“实习经历”,还有什么样的经历算得上“相近”?
我还记得,在我拿着由心理学专业背景及相关实践经历组成的简历,来面试信息分析师岗位的时候,现在的领导问我:“完全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你,觉得自己凭借什么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是一个需要语言组织、逻辑分析能力的工作。我过去写过数百万字的小说,所以我不畏惧写作。更重要的是,我不仅写小说,而且还是以逻辑严谨、故事线完整、自相矛盾极少等特点来赢得读者的认可,所以,我也同样不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
我不是学“信息分析”这个专业的,但我确确实实算是“专业对口”了吧!
所以,大家要不要一起来“跨界一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