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在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关于关系一节中写道: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呈现;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记得《岛上书店》的封面上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孤独和自恋的,必须和别人建立链接,才能走出孤独,体现价值感,存在感,才会有意义感和幸福感。
既然关系是我们的“必须品”,你有没有注意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沟通模式呢?
回想自己的沟通模式,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模式,大多是“自我防御”式,和“以牙还牙”式。不信,你仔细回顾一下,以下场景是不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轮番上演?
你在跟先生讨论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他眼睛盯着手机,你气不打一处来,一句话丢过去“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木头人啊!总是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先生立马反驳:“你不也经常在我说话的时候拿着手机吗?”你无语......“自我防御”模式……
你父母家卫生间的灯不亮了,求助先生,他说:“叫个电工么”,你心里生气,马上回应“下次你们家有事也不用跟我说……”“以牙还牙”模式……
不同的沟通模式,结果会全然不同。
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你也许早就听说过,最近,参加本地的一个非暴力沟通阅读会,重新翻开这本被冷落在书架上多年的书,发现,这种从关注自身和他人感受出发的沟通方式还真是可以在沟通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真可以称之为“沟通圣经”。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其实就是陈海贤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中提到的新名词“课题分离”,也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搞清楚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掌控的,而哪些是别人的事情,你只能请求,希望,而非掌控。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这四个要素的主角是“我”,你是主人。
八个字,很简单,但要分辨清楚,并准确运用,并不容易。
比如,我们就非常容易把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我们习惯用评价的方式来表达意见。而观察是表达事实,而评价,是经过加工的带有评判的“事实”。
在评价塑造的关系中,往往对方是不接受的,容易“自我防御”地竖起刺猬的硬刺,因为评价者往往是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双方是不对等的。观察,要求我们只表达事实,也就是沟通双方共享的事实,而不是对事实延伸出去的意见,甚至是给对方贴上的标签------谁愿意被贴上负面的标签呢?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表达的是情绪和感受,不是想法和意见。
许多时候,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伤心,沮丧,委屈,等等,对方的行为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用我们的“冷”语言狠狠地反击,而不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其实,真实地表达感受,往往是最有力量的。陈海贤说,真诚地表达感受像是一种邀请,通过把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沟通,有谁会对你说的“我有些伤心”这样地表达产生“防御”和“反击”呢?我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安慰地角色,对方就会从“防御”地姿态中解脱出来,更能够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非暴力沟通地第三个要素是,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以批评地方式提出我们地主张,而不是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我们往往要为自己的需要做过多的解释,把对方放在了对立面。提出需要的要点,就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区分开来,当你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地需要,而不去过多地考虑对方地回应地时候,反而容易得到对方地帮助。
非暴力沟通地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
就是清晰地告诉对方自己地期望,而不是命令,没有人乐意接受一个“命令”式地请求,我们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意愿。
通过非暴力沟通的练习,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样的“模式”循环中,从亲密关系到朋友,再扩展到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相信你的人际“合作度”会为你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人也会变得柔和滋润。因为,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对错本身并不是重点,表达时的情绪才是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