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八年,上海。
人民广场站,畅苏妈妈和小米随着来沪购物观光的人潮,涌进了人声鼎沸的南京路。对畅苏妈妈来说,这里是多么熟悉的上海,一如七十年前那么的繁华......
当俩人拐进福州路,清静了许多,在斑驳的午后阳光下,她们寻到了逸夫舞台。戏院东侧的底楼有一间小烟纸店。“就是这里,烟纸店隔壁。” 畅苏妈妈指着门牌告诉小米。
“当年,我父母在上海工作,他们就住在这楼上。” 畅苏妈妈指着楼上一户紧闭的窗户说。
《红色伉俪传奇人生》①熊瑾玎目光炯炯,文质彬彬,风度儒雅,朱端绶贤淑端庄,清秀的眉宇间透着几分英气。从照片上看,是他们夫妇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拍的。如今,这张合影留在了这栋小楼的外墙上, 留在这个曾经是中共“六大”后的中央政治局机关的外墙上了。
门牌:云南路 447 号(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
“熊师母,侬人真佳,倷先生真来赛,在上海朋友嘎些多,生意做得嘎大,侬真好福气!有空抱千金过来坐坐呀。” 朱端绶提着暖水瓶下楼,碰到邻居客气地招呼:“好呵,好呵,侬饭吃过了伐?”
那时,畅苏妈妈的父母在外人看来,是外地来沪投资经营的富商。 熊老板在上海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开办了三家酒店,一个钱庄,又和毛泽民、钱之光、曹子键一起经营着织绸厂、 印刷厂和洋货店,还入股了一家大布店,②是个生财有道、经营有方的商人。
朱端绶那年刚二十出头,和丈夫熊瑾玎都是湖南人。夫妇俩在上海颇有人缘,这里做的是纱布生意,门外挂着“福兴”商号的招牌。
从老虎灶打开水回来的朱端绶,听到楼上传来女儿耕午的哭声,便三步并做两步奔上楼梯,女儿的哭声停了,推开房门,窗外细碎的阳光洒在一个三十岁开外的男子身上,他一手抱着耕午, 一手拿着奶瓶,轻声哄着:“小宝宝乖乖,小宝宝不哭......”屋里有十多个人正在开会,讨论的气氛严肃激烈。朱端绶看到女儿砸着奶嘴绽出挂着泪花的笑脸,一时间竟忘了自己应做什么,泪水夺眶而出。③抱孩子是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他把耕午递给朱端绶,就继续着他的发言。
“恩来同志对同志就象对革命事业一样,有着深厚的感情。” 朱端绶在《往事的回忆》中缅怀周恩来总理“,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许多往事已随如水时光逝去,却留下更值得珍视的斑驳小景。”④
翻开陈旧的档案,一页泛黄的信笺,上面的字句揭示了畅苏妈妈父母的真实身份,“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两位同志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落款:周恩来。一九六六年年初,周恩来总理亲笔为熊瑾玎夫妇写了这份证明材料,在那个失去信任、友谊与理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字对畅苏妈妈一家来说,每一个字都是一粒金子。⑤
周恩来总理批示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活动经费主要靠共产国际拨给。中共中央虽从国际上得到些经济支援,却远不能满足国内斗争需要,供应渠道还常遭阻断,另外从苏联来的一些代表又以此为资本指手画脚。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在白区有了像熊瑾玎这样创收 的经济专家,在苏区又能靠打土豪和建立政权筹款,这种经济上的自力更生带来政治上的极大益处,便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革命问题。熊瑾玎虽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带兵,却同样是对党‘贡献甚大’的人。”⑦
后来,在小米搜集整理材料的时候,从网上搜索 “熊瑾玎和朱瑞绶”获知,他们是与周文雍和陈铁军、李白和裘慧英、彭咏梧和江竹筠等齐名的,中共革命史上 “弄假成真”的七对著名夫妻之一。
穿过岁月的沉寂,回眸历史的深处,网上资料记载着他们在隐蔽战线上的革命经历:
熊瑾玎,一八八六年生于湖南长沙。曾参加毛泽东同志等组织的新民学会,在毛泽东创办的自 修大学担任过教导主任。曾为毛泽东、何叔衡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筹措旅费。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后,遭反动派通缉,于十月逃亡汉口,并在这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时刻,经郭亮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任会计。
朱端绶,一九零八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九二四年入长沙女子师范读书。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株州从事铁路工人子弟教学和职工家属工作,因“马日事变”转入地下。一九二八年夏天到了上海。不久,也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中共“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⑧夜幕中,依旧是这座远东著名的不夜城,戏院的霓虹灯映在形形色色路人的脸上,四马路上车水马龙,这其中有出手阔绰的大亨小开,有食不果腹的贫民苦力。这座成立于一九二五年的远东第一戏院里,台上的花旦莺喉流转娇如水,台下的戏迷如痴如醉,激动地往台上抛金戒指, 给后台送花篮,阵阵喝彩声一直传到大街上,传到隔壁的居民家里。
灯下,熊瑾玎正“噼噼啪啪”打算盘,仔仔细细地把一笔笔帐目登在帐簿上。谁会想到,这上面的每一笔收入竟然都是为中共中央筹措的经费。
窗外警车笛声呼啸而过,让熊瑾玎焦虑的抬头看了眼挂钟,他边上还有时任中央特科最高领导的周恩来。
而此时的朱端绶正从法租界亚尔培路上的正泰酒店出来,在外人眼里这位年轻精明的老板娘照例打理完自家生意,谁又会晓得她这是与苏区秘密联络,传递文件情报。
今天,每当小米独自一人沿着当年朱端绶的足迹,走在现在的陕西南路上,有的地方依旧保留着当年的点滴痕迹。小米揣摩那是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女子,曾经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情,去为一种信念而奔走……今天我们对“出生入死”这个词汇已经慢慢淡忘,而那时,这个词确是如此的真实......
楼梯上一阵“噔噔”的高跟鞋声,熊瑾玎连忙起身,开门迎接晚归的妻子。
朱端绶回忆:“我们这个机关能住这么久,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同房东关系搞得好。一九四六年我们去上海,周恩来同志指示我们去看看那个地方。我和恩来同志的司机祝华来到”福兴布店”旧址,祝华在楼前照了几张照片,作为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的珍贵资料,这是恩来同志吩咐的。这时,生黎医院已经搬走了。我找到胡同口夏记裁缝店,夏老板娘告诉我:“你们搬走后,巡捕房来过,我们都说你们是好人,是做生意,我经常看熊老板算帐,他不像是共产党。”⑨
昏黄的街灯下,小楼外依旧人潮如织。隔壁,鼎盛一时的天蟾舞台,无数狂热的观众依旧听戏捧角,这其中也有小米的祖母,一袭时髦的旗袍,带小米的父亲来听名震上海滩的麒麟童、周信芳演的《封神榜》。在这些轧闹猛的人潮中,谁会去留意一个相貌普通,个子矮小的年轻外地人曾经这样擦肩而过,进出戏院后面的447号,正是他在后来的岁月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他,就是邓小平。
注释:
① 《红色伉俪传奇人生》 编者:熊畅苏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②《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173
③《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64
④ 《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68
⑤《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85
⑥《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1
⑦《熊瑾玎 中央机关红管家》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2001年6月发表于《人民网》
⑧《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20
⑨《红色伉俪传奇人生》P.107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简书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