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在想死亡这件事情,想装备自己,装备到能随时随地去面对。张悬在唱歌前总爱唠叨,她说,“永远去自己选择当下你想做或不想做什么事情,然后我保证你会遇到更多不一样,因为你的选择所带来的感受,而这些感受会帮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真实。然后也因为这样,我们会在这个世界上遇到更多像我们一样真实的人。珍惜活着的每一刻,真的。通常我们活得越好,到告别的那一刻越不需要理由。”
告别的那一刻不需要理由,这大概就是我所期望的吧。
好好活着的方式有太多,就像每个人对幸福或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你想不想去探索多一种的可能性?
先来看一个可爱的老伯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Carl Rogers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常一起出现的还有下面这位,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Maslow),同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也是萌萌哒:)
Maslow:“就是打个照面,拜拜了您呐~”就来看看罗杰斯如何解析"the good life"吧~~~
脑海中浮现出Alicia的妩媚身姿,我也是醉了《如何成为一个人》里,有一章是讲如何生活得更好,其中,罗杰斯写到:
“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存在的状态。”
(The good life is a process, not a state of being.)
“它是方向,不是终点。”
(It is a direction, not a destination.)
——“过程?方向?那要往哪里去?要往哪边走?”
——“这个只有你自己知道吧,我只是说说如何装备自己,然后你自己去选啦!”
美好人生的几大特征
特征一:开放的态度(An increasing openness to experience)
*拥有接纳的能力
不论自己的感受或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更坦率地、全方位地去意识到它们,并且接纳它们。更有能力去感知自我以外的客观事物,不再带着先前的预设去看待,不再使事物扭曲或变形。
*不受制于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会使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在潜意识层面运行,帮助人们避免不愉快的感受或是使人们对好事产生更好的感受。心理防御机制有其功能性,但是一旦被过分使用,观察事物的态度就难免变得呆板,容易将事实过分普及化或将事实与意见混淆在一起。
特征二:活得更加完整(Increasingly existential living)
*一种倾向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自我和人格就是从这种经历或是体验中萌发的。自我结构并不是早就设定好的,不能通过歪曲或者转译经验来使之符合先前的设定。这就意味着在机体经验(organismic experience)中,个人成为参与者或有机体进行过程的观察者,而非控制者。
*活在当下
没有僵固的、严密的组织结构强加于体验之上,或者说,让可调试性增至最大,在体验之中找出结构,使自我和人格成为流动变化的组织。
简单来说,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同体验时,尽量去避免预想和预判;使自己拥有活在当下并全身心地去体悟当下的能力,而不是一直回望过去或展望未来。
特征三:信任自身的有机体(An increasing trust in his organism)
愈发信赖自身的有机体就是说在每个既在情形的中都能做出那个最令人满意的反应行为。
*如何做?
在不同的情形下,如何选择行动?也许你会向一些组织、机构寻求指导意见,又或是听从他人的判断。罗杰斯在个案工作中发现,当人能够信赖自身有机体的反应,能全然地对体验开放(fully open to the experience),就会选择去做那个“感觉是对的(feels right)”事情。而后,这也被证明是最可靠的行为准则,是最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为什么?
对体验全然开放的人能触及到自身所处情形中的所有数据,而后基于这些数据做出反应。社会的规范、自身复杂又冲突的需求、对过去相似情形的记忆、对当前独特情形的洞察等等,这些数据混合在一起,十分复杂。但是,如果他允许自身的整个机体和意识参与其中,通过斟酌与平衡每个刺激、需求、规范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强度、重要性,就能够找到此情况下满足他所有需求的那个行动。
*错了呢?
愈发信赖自身有机体这一过程之所以会出现瑕疵而令人疑虑,是因为大多数人总会输入一些不属于当前处境的信息,却又舍弃了一些与当前处境相关的信息。此外,当一些具有威胁性的经验受到抑制,无法进入意识中,或者以扭曲的形式进入意识,也会产生误差。
即使各项资料以正确的方式呈现,没被扭曲,人的有机体也并不是不会出错。但是,由于能够对体验完全的开放,有机体会不断地在行为中检查、核对,对于误差或是令人不满意的行为结果加以改正。
简单来说,就是感受、直觉和本能反应是值得信赖的,我们自己做出的决定通常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将以上三个特征进行综合运用,也许我们的生活会好过那么一点点点吧:)
参考文献: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psycho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Houghton Mifflin.
McLeod, S. A. (2014). Carl Rogers. Retrieved fromwww.simplypsychology.org/carl-rogers.html
McLeod, S. A. (2009).
Defense Mechanisms. Retrieved fromwww.simplypsychology.org/defense-mechanisms.html
陈苏陈英(1992),个案工作:理论及案例,香港: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