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来,我们追求的目标都是更多——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物质、更多的人脉、更多的衣服、更多的房子、更多的资产……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多就代表着好,越多就代表着越富足、越安全、越幸福。
然而,很有趣的是,随着我们拥有的物质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拥有更多未必会让我们感觉更富足、更安全、更幸福;相反,拥有更多在很多时候意味着选择过多、注意力耗散、身心俱疲,甚至不满足和不幸福。
这时,继续增加已是无益,减法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断舍离”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日本开始流行的。“断”的意思是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指舍弃家里那些多余的物品,而“离”则是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拥有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借着对物品的“断舍离”,我们能够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都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从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更重要的是,“断舍离”的过程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内心的混沌、不安、恐惧或渴望,从而达到从外在到内在的焕然一新。
因此,“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它的核心是: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断舍离”是要我们扪心自问,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和选择,只留下那些必需的,也确实在用的东西。
在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真实且有趣的故事。
和惠小姐在收拾厨房的时候,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锈钢餐具全部清理掉了,但不知为什么,她怎么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饭盒上附赠的塑料勺。不仅是塑料勺,就连早就过时且肯定不会再穿的廉价裙子,她也舍不得扔掉。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很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她反而会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于是她意识到自己有自我贬低的习惯。
洋子小姐是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原本就擅长整理,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她更加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包括不少社科类的书。但是,一箱装满言情小说的书,她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情。此时,她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在她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子的书扔掉,自己也慢慢试着不再排斥婚姻。
非常有趣吧?我们以为“断舍离”仅仅指向物品,但实际上,它还指向我们的内心。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习惯和倾向,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改变。除了“断舍离”,美国也有极简主义的风潮。
为什么当我们丢弃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物品时,反而收获更多?这是因为,当我们在物品上做减法时,我们更容易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不论是“断舍离”还是极简主义,都是通过清理物质世界,达到清理内心世界的作用。它们都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向内觉知,意识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以及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无穷无尽的欲望中。
给生活做减法,并不意味着要减掉人生中所有的一切。相反,我们要通过做减法这个过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重新建立与内在自我的深度沟通,重新梳理人生与事业的优先级,从而达到人生的最佳状态。这就是可以广泛运用于生活和人生的加法-减法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