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最爱看的一部动画片,大概就是《围棋少年》了。
至于爱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中央几套正首播围二,恰逢我的中考。它的播出时间还正好是中午饭点。于是,当我考完上午的一门课,就抓紧跑回家看一集,然后再去考试。
如果这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那我倒是还有一件趣事,值得一说。
当时围二播完,看得意犹未尽,欲求不满。于是我就从末尾几集里深度剖析,回看几遍,我敢肯定,剧本里已经埋下了围三的伏笔。
或许只是自我安慰……
围一是江流儿的少年时代,围二有些进步,应该是青年少年的过渡阶段。那么围三大概就会是青年时代了。
围一围二,主人公的成长像是对应着我的年龄进程,尽感美好,甚至共鸣。那么围三,我会等,即便自己已经早就进了青年的法定年龄。
可等了三年多,依然没见围三登录荧屏,这次我不淡定了。
查阅网络围棋少年贴,看到了有如噩耗一般的消息。就说因为种种原因,原定围三剧组将不会再进行拍摄。
像是被情怀放了鸽子,我跳脚着在贴吧里喷着粗,控诉这一群腰斩青年“江流派”的家伙们!
是因为有人带喷烂剧节奏伤了什么人的心,还是因为什么资金不到位的缘故?简直无法理解!
也不知是自己引经据典骂得条理分明,入了某些人的眼,还是因为控诉的人太多,舆论使然。
未过半月,据说是剧作者本人的贴吧用户,居然更新起了小说版的围三。
虽然追剧转为追书,但我觉得,脑补的苦累很快就被激情掩遮不见了。
江流儿是一种现象,他代表着传统中华优秀品质的集成者,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骄傲,我一直这样认为。于是,不论小说亦或是电视剧,我总会坚定不移的追捧下去。
当美国大片、日本漫画不断席卷着中国这片文化市场,持续输出着属于他们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太多80后90后在潜移默化里被外来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三观的架构。
非常多的东西,与中国的传统早已格格不入,有思想的人也许会去糟取精,拾取自己需要的砖瓦进行一个文化的融合,贯之以高屋建瓴并不为过。
但还有很多人,却是骨子里带着崇洋情结,没有什么耳根子软不软一说,就单纯的觉得,漂洋过海舶来品才是好的,进口的就是正三观!
《围棋少年》故事背景明朝末年,正是倭寇贼子猖獗内忧外患之际。整部剧通过一个天才围棋少年的视角,以他下棋成长的主线,穿插典型人物的故事,讲述棋品即人品的构建,讲述挫折与坚持的重要,最后归于大背景,塑造出一个有志向为国爱国少年郎的形象。
整部剧直到现在回顾,依然觉得三观很正很china,看后感动的没话说。以至于最近见到有人喷这剧模仿日本《棋魂》,忍不住对他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基因归属探讨。
像是之前《战狼2》风靡良久,好口碑传染式扩散,但不多久,就诞生了很多“理智”的观影者进行“吴京式自恋”的探讨。
他们说的有理有据,不仅从剧情的逻辑以及反派的单一塑造加重笔墨,有点及面,更上升到剧组甚至导演个人身上,进行解剖研究。
事后他们发现,此片裹挟着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着时间点重要事件进行瘟疫式传播,当热度减退,这部影片一定会被影评人毫不留情的“照顾”,进而帮着观众很快忘记。
最后他们下了结论——《战狼2》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烂片,但却也绝不属于好片。
我无法定义,是不是应该要在心灵上给予回音不绝于耳的效果,亦或是痛彻心扉才能称为好片。
我只知道,看过《战狼》系列,看到燃情的一幕幕,我能跟着导演强调给我们的视角,进行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将“爱国”二字再度升华,甚至是上升到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范畴。
在这个利益驱动历史进程的时代,大制作的商业化电影总要比“无病呻吟”的小文艺片更能吸引票房。
试着看过几部客观理性编织的市场不认可的外文片以及中文文艺片。淡茶一般的剧情里,浅诉的却是真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真的很害怕人们的区别对待,尤其是面对古称精粹今似鸡肋的传统文化。《战狼》理性的人无法接受甚至是大批特批,大概也像某些文艺片遭遇的冷遇一样,只是给人冲动的方式,达不到自己被大制作强阵容的快餐片镌刻的固定思维标准!
也许《围棋少年》讲述的故事多少有些简单,也许江流儿从小到大都沉稳如中年人的坐实了虚构二字。但,那又如何?
我能跟着剧情的节奏,或喜或悲,能够跟着棋局的演变找寻剧情发展的蛛丝马迹。这就是我定义的成功之作!
略显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够为世人承认,并帮着读者渴望了解那段历史,成就了960万平方公里内的一小片乡土蜚声文坛。
那么终有一天,我会相信,写实主义文学,以及它背景下的中国,照样能够给予老外们最正的三观感,进而被他们效仿,甚至是翻拍成以我们的格局为模板的“大制作”电影!
这大概就是《围棋少年》《战狼》给我民族自信心熏陶下还顽固留着的后遗症了……
由《围棋少年》《战狼》所想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