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学与思》(23)炙甘草汤
黄岐之
炙甘草汤
一、经方名:炙甘草汤
二、经方的方与证:(伤寒论与解释)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汤主之。(177条)
本条句首冠以“伤寒”二字,寓始病为外感热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过用汗吐下法,则会因伤津而致血不足,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的证候。这种情况以“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是指结脉或是代脉的意思,都属不及的脉象。结脉主心虚血少(也有时主瘀血实证)。代脉,亦是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不及脉,较结脉间歇时间长,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叫谓为代;代者,更代之意,因间歇时间久,有似另来之脉代前者;代脉亦主心虚血少,但较结脉为重。
“心动悸”,谓自觉心恍恍而动、心跳得厉害,此因津血不足以营身、心脏用力跳动以代偿也。
三、经方配方:甘草(炙)12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生地黄48克,麦门冬15克,麻仁12克,阿胶6克。
四、中药药性:
(1)甘草: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
(2)桂枝: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
(3)人参: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5)。
(4)生姜: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
(5)大枣: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
(6)生地黄:【性味与归经】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生津。
(7)麦门冬:【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经。【功效】清心润肺,养胃生津。
(8)麻仁:【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
(9)阿胶: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2)。
五、用法:以清酒和水,先煮八味,去滓,内胶,烊化尽,温服。
六、本方剂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七、经方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八、方剂主治: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九、感悟:
炙甘草汤重用甘药养胃、以甘寒药物滋津养液,故其适应证为:(1)津枯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者;(2)病久虚极“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者;(3)“肺痿诞涶多,心中温温液液”而脉结代者。
本方的组成,一方面重用甘草,并伍桂枝,即桂枝甘草汤意以平心悸;并伍人参、生姜、大枣,乃注重甘以养胃之意,大补中气以资血气之源;因为以炙甘草为主旨,故名为炙甘草汤。另一方面,方中生地、麦冬、麻仁、阿胶都是滋润补益药,其所以要重用甘寒滋津养液,是同为本方证津血不足(阴虚)故也。两方面合起来,故能治脉结代、心动悸,所以又叫复脉汤。
此脉证乃同津枯血少所致,本方可复之正常;并不是说虚寒阴证之脉微欲绝,或无脉者本方可复之也,切记。
故本方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注:本文主要参考段治钧编著《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