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绝大多数思维导图,都是“树状图”,从一个大主题出发,分为若干小主题,再枝叶。网站提供的工具,也是如此。可是,如果只是列举提纲整理要点,比如做读书笔记或回忆摘要,一个朴素的带有格式的文本编辑器才是最好的办法,何必画妖艳的思维导图呢?
思维导图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利器,预算1万做八件事,脑子不够用,找张纸列出来分个轻重缓急。比如写文章,很多想法列出来,连线逻辑结构,理清思路,删去无用部分,最后形成提纲。这里加那里减,像做数学题一样,先畅所欲言,再评估每一步,并加以修改。最后划去淘汰项,形成决议,自己跟自己开了个会。
信息管理
用大脑记住信息,已经落后了,人脑是用来想事儿,而不是记事儿的【!】。另外片面强调搜索,什么信息都临时去网上找,也很业余,平时见到有用的文章,应该保存起来,比如evernote。至于分类,那不是最重要的,实验证明,找一封邮件搜索大约十几秒,而通过分类超过五十秒【本地文件也尽量不要多层分类,everything可解决大多数问题】。写作也可以直接使用,能直接生成html,也可以公开分享。
更高级的,是利用evernote做思考创作。在立项目录中创建笔记占位置,然后遇到相关的素材文章,就把保留素材的笔记,链接过来,替代用复印剪报搜集资料【很有启发】。不成熟的想法,先搁置,积累,平时不用惦记,但可以随时补充【散落各处的笔记通过分类解决,但不如这个索引好】。借助这个工具,把想法壮大。
读书笔记
笔记最好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思维导图和流水账式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强力读书笔记必须包括:每一章的逻辑脉络,书中的亮点,自己的心得,和其他书的联系【大概只做到亮点,后面的从这篇开始】。只有做到这四点,才算把一本书效用发挥到最大,这个回报是巨大的。
保留原文的章节,甚至保留标题,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一章作者想说什么【留住脉络】。当然,不是均匀分布的,亮点和故事,读时心里一动的,必须记下据为己有,写文章可以占为己有【写文章有用】,更重要的,这些反复出现也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高手不能像小学生划重点,都是段落首尾,而应该一惊一乍,哪句话令人拍案叫绝,哪句一句惊醒梦中人,应该突出记下来。《开卷八分钟》几个主持人往往介绍一本书的内容框架,而梁文道总能找到几个单独的亮点,或一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作者的个性。这也该是读书笔记的效果。
把自己的评论放在方括号中【古人的眉批】,将来翻阅一目了然。历史上的牛人,高水平读书人看完都写满了批注。好书能让人迸发灵感,以前关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者观点的推进。这些灵感未必真有用,但都非常宝贵,如果不记下来,很快会忘记【!】。事实上,多年后翻阅笔记时,自己的心得灵感也许比原书更有价值。
善于读书的人对书之间的联系非常敏感,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之上。笔记间的链接,可以指出书之间的联系。用evernote整理笔记,每一份都能生成可以供其他笔记点击和引用的链接。比如发现了一本有意思的课题,就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多次与之相遇。刚放下书,上网就看到相关文章,过几天又发现微博在讨论。【微拍群见到《仿宋胡刻文选》,晚间看黄永年先生文章也提到!这部书留在脑海里了。】此时应该打开evernote整理一份这方面的笔记!
如果读过足够多的书,就会有一种更难得的体验:人类知识的进步!一个问题在这本书是这种说法,过几年有人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结论改了,无论赞同或反对,有时候能判断出哪个最靠谱。有时觉得都不对,到这个层次,已经和其他作者平等了,写篇文章发出来!笔记是对好书的最大敬意!【文章的来源】好书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第一遍陷进去,第二遍跳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