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一个没有被实验报告和考试复习支配的周末之后,我再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前几天热搜上说的又宅又丧的感觉。
因为前一天晚上的晚睡,我们醒来可能已经是十点过后了,习惯性地拿起放在床头的手机,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人找自己,然后打开微博,看看在自己睡觉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又能震碎我们三观的事情,当我们进行完这一系列操作之后,应该就差不多十一点了,然后把手机充上电,再继续赖床半个小时之后,才能下床洗漱。
快中午十二点的时候,就开始坐在凳子上,忧愁的想着,我今天该吃什么呢?肚子又饿,又什么都不想吃。其实对于一个很宅的人来说,每顿饭要吃什么,真的是一个需要思考很久的问题,并且还无法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去学校食堂吃,又觉得每天都在那里吃,想吃点不一样的,但是呢出去吃又太远了,所以想想外卖行业的兴盛可是离不开我们这些宅宅的95后啊。但是还是尽可能的选择那些相对比较放心的店家,比如平时会出去吃的店,偶尔想要养生的时候,就叫一碗皮蛋瘦肉粥,就可以乖巧的和妈妈说我今天喝粥了,活得很健康。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宅呢?而不是选择出门去拥抱阳光和在湛蓝的天空下自由的行走呢?可能是因为偶尔一次的蹦迪活动或者聚会耗尽了我们积攒了一段时间的元气吧。处于95后的我们,从周一到周五,无论是已经踏入社会的还是还在大学校园的,我们都已经有太多需要我们去花费精力应付的活动,哪怕只是简单的部门聚会,或者大学的社团活动,忙碌了好几个星期之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周末,选择宅在宿舍,真的是一个相对舒服的选择了。
95年的,今年23岁,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进去社会,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焦虑、迷茫充斥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我们可能会在微博或者只有虚拟身份的社交平台上面抒发我们的情绪,我们尽可能的避开有朋友和家人在的社交平台,因为不想让自己的负能量被他们看到。可能不是我们丧,只是相对来说,我们会更容易去表现出我们的丧,因为这也是一种减轻我们的丧的方法。
我是处于95后里面年龄最小的99年的,可能我还不太能理解年长我几岁的人,他们的丧和宅来源哪里,但是,作为一个今年大二的19岁的人来说,我可能没有那么丧,但是确实是很宅。首先一部分原因呢,当然是性格使然,不是内向,只是不能随时表现出来自己的外向,不是真的喜欢宅,只是确实没有找到一定要出门的理由。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所以选择了继续宅在宿舍。
宅在宿舍,除了大多数玩手机的时间之外,也会有泡一杯咖啡,安静的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者追一下新出的综艺,看看那些让人赏心悦目的面孔,觉得生活依旧很可爱。
宅着是为了不出去散发自己的丧,可能宅着宅着就不丧了呢;表达出自己的丧,也正说明,我还能调侃自己的丧,那还不至于太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