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
高权威父母,以“全对”的姿态生活

高权威父母,以“全对”的姿态生活

作者: 麦麦麦麸 | 来源:发表于2021-11-19 11:58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张PPT。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父母职业为教师的高居榜首。

    有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压力之所以比同龄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老师,是一个拥有权威的角色。

    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论是年龄阅历,专业知识,心理发育水平还是人生经验,学生往往拍马也赶不上老师。

    因而,教师很容易被树立成权威。

    而一旦习惯了一天8小时以上扮演权威,就难免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

    而在亲子关系中,高权威又会衍生出3个明显的漏洞。

    第一个BUG,就是缺乏关心。

    老师工作强度高,责任压力大,有目共睹。

    因此下班回家后,往往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回家,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无心也无力关照孩子的感受。

    尽管平时不给马吃草。

    可发令枪一响,又要自家的马跑得比别人好。

    这就是第二个BUG:过度期待。

    社会上有一种朴素的观念:

    你爸妈就是专门做教育的,你从小就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你的成绩怎么会差?

    前途怎么会不光明?

    很多教师父母自己,也是这种观念的拥护者,认为老师的孩子不可能学习差。

    但事实是,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概率事件。

    作家琼瑶的自传里面,就记述了身为双教师子女的双份压抑。

    她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琼瑶在大学联考之前,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压力大到有抑郁的迹象。

    琼瑶因此非常忧愁,噩梦里都是大学没考上,全世界耻笑她:“ 陈致平(琼瑶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居然考不上大学!”

    在重重压力下,18岁的琼瑶最终落榜了。

    在外人看来,既然父母是教师,子女就没有理由不优秀。

    很多教师父母也被这种思维定式困住,进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与否全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绩超过别人,自己的价值感才得以实现。

    于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可怕BUG就来了:习惯比较。

    有个当老师的亲戚,就特别爱拿孩子和教过的学生做比较。

    孩子考得不错时,她会说:

    你就这考好了?满意了?我都不忍心告诉你,你这分在我教的好学生里算什么等级,我怕你受刺激!”

    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损”得更惨:“我们班家长摆地摊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

    你妈我是老师,你考成这样,你今后还让我怎么教学生?”

    父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

    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于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琼瑶在回忆童年时就说:“自卑感,我觉得这三个字,一直到现在,还常常缠绕着我。”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教别人的孩子,教的是知识;

    而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

    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父母的职业不背锅,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使用的是“我控制你如我所愿”的权力原则;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则使用的是“我尊重你如你所是”的珍惜原则。

    权力在于“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我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黏合起来。”

    而珍惜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

    孩子的一生中,能给他学业指导的权威或许很多。

    但只有父母,才能让孩子始终如一地感受到:

    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权威父母,以“全对”的姿态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is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