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帛书版原文】
句義:治身如治國,治國同治身。德治爲政者能廣開言路、納谏語,不禁錮人民,則人民聚集團結擁護。
爲政者只監察別人馴從自己,而不反省自己的德行,其邦國將會分裂解體。
陷在陰陽“二”中轉化沒有終極,是因爲離失了德“一”這個正。
丟失了道德教化,不以德治身國,正就反而變成稀奇的了,善反而變成怪異的事了。
以德治心身以戒束身心兩種方法並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有規矩卻不露鋒芒傷人。
以德治爲本,以法治爲用,則法治不會偏曲而傷民。
以德治爲本的法治,正直而不束縛於人。
德治坦蕩光明卻不耀眼。
【个人理解】
这里接着上一章《治邦》进一步阐述了为政的关键点就是要用德的方式教化,辅助以法律法规来约束监察,两者要并行,并且德为本,法为用,相辅相成,做到有规矩但是却不锋芒毕露、有规则却不偏曲伤害、正直但不束缚、光明坦荡却不刺眼。
这里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依法治国、依律治企都是属于“察察”的方式,要广开言路,接受群众的监督审查,并且以德为本的方式去教育和教化民众,才是最符合规律的管理方式。福祸本来就是属于不断转换的两极,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以德为本,以法为用的方式来进行管理造成的,所以导致不能守住中道,而是任由后天的智识、欲望来控制,导致在福祸两极之间不断的进行轮回。
所以我们要想守住中道,就一定要做到这个“为政”的原则,即做到有规矩但是却不锋芒毕露、有规则却不偏曲伤害、正直但不束缚、光明坦荡却不刺眼。这个是老子对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寄语,仍然适用于我们当代,不得不心生敬畏,我们要记住一个定律,那就是所有的管理都是基于人的管理,那么人的管理最高境界就是“激发善意”,一定要基于这个“善意”为出发点,当每一个人的善意都被激发出来,那么管理就不是问题了,这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光依靠制度、条例、法规来管理民众,这种管理是“不善”的,所以无法激发出大家最深层次的潜能,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体现出你最真诚的“德”,所以德治与法制并行兼容有序,这样才能做好管理。
管理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的伟大高深,其实就好像自然的东西一样,我们知道存在而已,但并不突兀自己,就像文中最后一段所述的那个意思一样:有规矩但是却不锋芒毕露、讲规则却不偏曲伤害、正直但不束缚、光明坦荡却不刺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