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得不安利的经典电影简书电影
《狗十三》:这孩子早就该打了

《狗十三》:这孩子早就该打了

作者: 余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14:56 被阅读53次

    从前我跟人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那种听说了就没有勇气去看一遍的电影,因为它实在太丧太沉重了,它让你觉得生活真是不美好,而在这之前,你早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狗十三》也是这样一部电影,整个观影过程很苦,很挣扎,因为它总是让你想起好不容易熬过来的整个少年时候,当回忆终于剔除了那些痛苦的记忆,只剩下关于青春的绚烂时刻时,这部电影又来提醒你,别忘了曾经是怎样被敷衍、怎样被残酷对待的。别忘了你曾是怎样的小孩,别忘了你曾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部电影的来源,是编剧焦华静关于自己少年的真实记录,让她至今愤愤不平、难以理解的是,电影里那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并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他们真觉得我傻吗?直到现在我也没得到一个答案,特别希望有当事者能跟我分享一下。”焦华静对人说,这是《狗十三》的初衷,让所有的青春当事者来评评理。

    电影的主线是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关于养狗、丢狗、找狗再把狗送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玩一次次见证了所谓大人的真实面目,明白了成长到底是什么,最后,她“懂事”了。

    多数时候,李玩都是个乖乖女的样子,与其说是乖不如说是普通、平庸,在女孩们尚未学会化妆和纸醉前,大多都是这样的小透明,相貌普通,不懂打扮,走路时都不敢踢起太多灰尘,她唯一的韧劲是骨子的一点倔强,这让她吃了很多苦头。

    李玩有时候有些倔脾气,喝酒,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把音乐调到最大音量来发泄情绪,有时候挺作,但她的目的,就像大多数人青春期的愿望,希望有发言的权利,希望大人说话算数,希望得到一个人应有的尊重。

    当她的狗走丢了时,她情绪激动,大人们为平息她,找了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骗她说,这就是她的狗。电影里,李玩的表现和编剧焦华静年少时如出一辙,她觉得自己被当做一个傻子对待了。

    看似是桩小事,可是对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来讲,她的价值观被颠覆了,她产生了关于自身的怀疑。我们多数人都有这样被大人集体欺骗的回忆,也许现在看来无关紧要,但在当时,肯定都会有一些沮丧甚至是痛恨。

    电影里的李玩被严苛对待,全家人都宠溺着弟弟,重男轻女似乎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却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弟弟身上,他却得到了安慰。李玩让弟弟道歉,却又遭责难。

    这部电影要探讨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导演刻意多着墨了大家对矛盾的视而不见,去挑战所有家庭,所有父母、孩子视角下的那种习以为常。典型的曹保平式的粗粝、直接、生猛,在李玩的身上就体现在她不断挑战着强大的世俗观念,不断用幼小的身躯去碰撞着,伤痕累累。

    站到父亲所代表的世俗立场,又能挑出什么错呢。弟弟出生时他刻意隐瞒了李玩,他强迫李玩选英语也是为了她的前途着想,而生意伙伴的饭局比看宇宙奥秘展览重要,这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无可厚非。

    只是父亲把自己在成人世界总结的那一套权衡利弊的处事原则用在了李玩身上,他只看到自己的付出,认为那应该会有回报,可孩子的世界没有利弊,只有对错,他牢不可破的世俗逻辑在李玩面前显得漏洞百出。

    最终,是李玩选择了妥协,当她被打了一顿以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和解,就是她的人生和电影的转折,那以后她不争,不闹了,她像个大人一样,藏起了自己的态度和脾气。

    当她再次见到爱因斯坦,却选择视而不见,那一刻所有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就像是所有的成年人了。

    我们也像李玩一样闹过、作过,面对大人的权威,我们的抗争显得如此无力而虚张声势。我们为自己单纯的愿望发声,为自己坚信的东西坚持,但父母却说:这孩子早就该打了。最终我们都妥协了,选择做一个“懂事”讨人喜欢的孩子。

    那就是长大的那一天。

    《狗十三》:这孩子早就该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这孩子早就该打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ks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