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动与静

作者: 郑泽隆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00:53 被阅读0次

    序言

      火车进站,开启了新艺术电影的创世史。固定的机位,取的景是相对静态的。一会儿远处升腾的烟雾入画,火车一节节的驶来,是充满动态激情的美感。火车静止的停在月台,站台上的人匆忙忙的上车与车内的人心急如焚的下车。构成了一幅幅由24帧描绘成动与静相显益彰的连环具像画。这就是电影最早产生的样子,从中不难发现“动”与“静”是其永恒的生命力。电影的“动”与“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如《都灵之马》话外声后的开场,迷雾中一匹老白马驮着坐在车上的老者吃力在广阔的乡间驰骋。老车夫的长鞭,抽打在白马身上,远处不时模糊的树木划过时空,仿佛静静的看着这世间的一切,而摄影机器生怕跟丢紧紧的跟拍着。“动”此刻是尼采(老者)无力的在反抗世俗偏见,想逃离,寻觅另一番世外桃源。当下运动的机位是尼采最明显的内心外化。

      二 电影是时空凝固的艺术,它表现画面与机位的共同静止。如《石榴的颜色》,几乎都是固定的机位,拍摄体都是静止不动。他扁平化的构图,不讲究表达形式的纵深感,只观注被摄体的一切。俯视着躺于教堂内的白衣者,黑衣平铺于旁,星云密布的许多红色小蜡烛将黑白围绕。游咏诗人的世界是被禁锢的,甚至是无解死亡的。这就是导演用“静止”的镜头语言来外化了游咏诗人内心世界。

      三 电影是可以用特定镜头语言来表达动态力量的,如《诗》美子在野外找灵感时,小景别特写美子感受到自然界中的诗韵。机器随之缓缓平移,仿佛观众也能接触到东方的诗韵,虚无缥缈且空灵高远的意境。近结尾,老师在课堂上朗诵美子的诗时,固定的大景别全景拍其他同学的反应镜头,巨大的迷惑,面面相觑,脑中浮现的是为何仅一位老者(美子)能写出了诗,其他人却没能完成。大景别仿佛是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形成一股巨力给到骚动的同学而却无处回避的问题。

      四  电影可以用生死代替来表达形式的“动与静”,如《遁入虚无》中奥斯卡为了赚快钱贩毒被枪杀,而后灵魂脱离了肉身,在东京街市四处游荡,而妹妹琳达还“静止”活于酒池肉林之中…导演用后现代的摄影手法大量的运动手持跟拍与甩拍来表述奥斯卡脱离肉身的自由自在,而生相对死的表现形式就“静止”很多。原因无它,死是可突破一切空间阻隔,随意穿梭的。生却要受到种种物理规则限制着,“静止”于某空间,这或许是加斯帕诺对生命的思考吧。

        五  电影的动与静是文明冲突表象化。东方电影的古典美《梦》《刺客聂隐娘》都是内敛的含蓄的偏“静”态的,而西方电影的豪放《发条橙》《小丑》都是侵略的张扬的偏“动”态的。其本身无对错,是其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造就了无法调合的立场问题。所以表达形式有不同是可以被理解的。未来电影人的梦想,应该是统一团结于东西方其人性的相似处,做到存共求异而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电影还有未来吗

      回首电影诞生到现在已经100多年,如今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是不是电影就要步入历史的尘烟当中,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未必,电影的承载体主要是院线与流媒体。他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如电影院的仪式感,手机短视频的轻快感。不是跟传统竞赛的马儿与飞奔的骄车同理么。想想快节奏“动”(短视频),长久的碎片化人是承受不了的。而慢节奏“静”(电影),与他人同时空共情,偶尔享受也不错。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是是什么,即电影是什么,什么才能是电影。“动与静”这对矛盾体就是电影的本体,它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梦,即梦是什么,每一代人的回答都不同。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还是梦造就了电影呢?或许我们是活在别人的梦中也说不定,此时电影的谢幕,一片漆黑,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的动与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lr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