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方格笔记法的精髓不在于用不用方格笔记本,而是在于:
框架
逻辑
第一点不必多说,提倡大家用方格笔记本,除了能够方便作图、整齐书写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用线将笔记本分割成多个部分,将内容一致的信息放到一个部分内,这实际上是在归纳,是将内容“结构化”。
除了把信息放到框架内,还要利用逻辑将框架联系起来。
细读高桥政史的书,便不难发现,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框架和逻辑。前者自不必说,至于逻辑,作者不仅明着说,暗着也说,比如在介绍学习笔记时,他说不要马上记录,而是要想一秒钟,这一秒钟就是在给大脑建立逻辑的时间。
掌握了上述两点,结合自己的需求,实时更新、变化,就算不用方格笔记本,也能将这一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笔记中。
以我自己为例,用新本时,我不是上来就写,而是先对本子进行整体划分。如果是非常厚的本子,我一般会分成资料、思考、杂项、待办等部分。每个部分各司其职。这样做不仅是比较有条理,更重要的是不会写到最后,尽管笔记很详细,可是内容本身太杂乱,到头来查找不便,甚至忘记自己记过笔记的情况出现。
这实际上就是在利用框架思想,不过是用到了整个本子上,不是仅仅在单页纸上。
涉及到专项笔记本,以日程笔记本为例,我一般会分为四大部分:目录,日程,总结,反思。然后根据笔记本的页数,估算一下每个部分分配多少页,通常是日程>总结>反思>目录。
目录部分的重要功能就是查找。方格笔记法要求每页笔记都要有题目,通过目录建立索引,这样就能减少查找的时间。
至于日程部分,顾名思义,主要是记录每日的日程、月计划、周计划,以做好规划。
这是之前的todo list
— 上面是标题区,这部分会写上时间
— 左面是当日计划区
— 中间是临时添加区,有什么突发或临时的事情都放到这个区
— 右面是思考总结区,记录一天的所得和灵感,如在月初、周初,还也可以写月计划
对待日程,我会使用三种符号:
— 横线:即删除线,用于彻底完成、完结的事项
— 对勾:用于当前完成、但不能马上删除(比如存在变动)的事项
— 大于号:用于需要推延的事项。
后来我又对这部分的框架进行了变更:
区别在于日程的部分变成了格子,而且只画20个。这是我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画方格是因为我有时候需要对问题/任务进行分解,画上格子则不会与其他任务混淆。
画20个格子,因为我每日能够完成的任务始终不会超过20件
而没有完成的,不做任何改动,第二天进一步规划、完成。
这样的布局不仅让我的笔记结构更清晰,也使总结区得到了扩大,更多、更便利地记录自己的思考。
其实以前我会在日程表下一页写九宫格日记,做工作总结,后来想想即使是总结也属于比较私密的信息,所以就用另一个新本专门做为日记本。
总结部分主要盛放复杂的事情,微课、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有时候,你只是需要分类,并不需要将所有东西都按上逻辑,那么就不必照搬三分法的框架,用用脑图也是不错的选择。
反思部分是针对日程区的思考总结部分设立的。如上所述,思考总结区记录的是记录一天的所得和灵感,也正因此,这一部分必定十分杂乱,那么反思部分就是我对思科总结部分进行梳理的地方。梳理次数不必多,每周一次,梳理时也不必全部照抄,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即可。考虑到梳理总结 的篇幅,我选择酱紫操作:
一页等分成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只盛放一个主题的信息,灵感等,稍作归纳即可,以备不时之需。
BTW,不管是什么部分,书写记录的方向一定要一致。相信我,不一致的话,你会懵那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