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成都的天气就像一岁娃儿的脸,说下雨就下。
前几天放学用电动车带女儿回家,忽然身边一辆车飞驰而过,溅了我们一身的泥水。
我顿时生气的说:真是倒霉,什么人啊,开那么快,没一点公德。
我女儿说:妈妈也许他们有急事呢,你别生气。想想女儿的话,我也没那么生气了。
到家后,看到窝在沙发里啥都不干的老公,我一股无名火又上来了,跟老公吼了一句,吵了起来。
回头看,女儿两眼泪水,嘴里说着:妈妈你怎么这么坏!我再也不爱你们了。
女儿的泪水让我想起张帆远老师写的文章,母亲的委屈和压抑,其实是很伤人的。
因为当她不能从爱人那里得到关爱的时候,积压在内心的诸多情绪,便统统都会找到一个出口,那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情绪的发泄,甚至有些时候是无意识的。
当一个疲惫不堪的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孩子还没写作业,玩具扔了一地,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爸爸在家,又没有做饭,也没有照顾孩子,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吵孩子,或者和父亲吵架,而这个时候,孩子会莫名的承担了很多,承担了母亲的情绪,承担了家庭中负面的感受。
也承担了“原本应该是父母之前去批次协调的关系”,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去“接着”,似乎家人还可以在如此的状态下维持平衡,但是孩子本身呢?
首先,孩子内心会积攒情绪,也会委屈,除了对“母亲委屈”的“感同身受”,更会因为平白承担这些,却又难以推开。
如果长期“惯性积累”,很容易在成长中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呈现。
情绪、愤怒、委屈等这些不良情绪会越积越多!
当一个导火索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情绪就会一泻千里,而这个对象,可能就会是我们的孩子!
当我意识到自己也开始像书中的妈妈一样时,我立刻就对女儿说了抱歉。那晚,女儿跟我们一起睡,晚上说了很多,类似于爸爸其实很爱妈妈,才抚慰了孩子的心。
第二天,我骑电动车送孩子上班,女儿对我说:妈妈,其实你和爸爸温柔说话的时候,我最幸福。
对啊,父母心里有块“糖”,孩子的成长才会散发“甜意”。
父母互敬互爱,相互尊重,传递给孩子的就是:爸爸很爱妈妈,妈妈很尊重爸爸,他们不会分开,我们也不会分开。
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孩子内心会自动生成一份安全感、责任感,伴随他健康成长。
如果父母从未在孩子面前表示爱对方,或者无意间表示出来的是相互厌恶,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因为不确定父母是否相爱,不确定父母是不是会分开,会相对容易焦虑,进而将这种心理延伸至生活和工作。
比如担心老师同学会不喜欢自己,对自己没信心等等。
父母的恩爱里,藏着孩子的幸福感。
《少年说》有一期,男孩感人告白:“我妈妈是外卖配送员”。
李仁志的妈妈是一名外卖配送员,工作辛苦却常常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偶尔还会收到莫名其妙的差评,甚至被顾客当街拉住索赔。
因为希望自己的妈妈得到更多尊重,李仁志选择了对环卫工人微笑,对爷爷奶奶微笑。
希望通过自己的善良,换来他人对妈妈的微笑。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段话:
李仁志说:希望大家能给像我妈妈这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一瞬间,看见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在这段表白中有3个细节能说明问题:
1.当孩子心疼妈妈不被尊重,妈妈说,那都是个别人,总体还是好人多。
2.“天台表白”之后,李仁志拉着妈妈的手回家,妈妈跟他坐在花坛上聊天,说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3.李仁志形容自己的妈妈,是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这三个细节,对应着家庭教育的三个要素:
1.你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
2.父母的人品,决定孩子的格局。
3.父母恩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从今天起,做一对心里有糖、眼里有爱的父母吧,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