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记或者简书时,都能说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但每次写完后,不自信的感觉总是如影随形。
比如,《打破惯性的思维》《人为什么总是逃避思考》这几篇文章,初稿写完,感觉把能想的都写了。但是心里总是隐隐不安,担忧遗漏和错误。
我分析这可能跟以往对好文章的印象有关系。中国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文章之妙,存乎一心。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些名言提高了自己对文章的期待值。老话说得好,期望越高失望越强。
但我想,这里应该存在一个误会,那些妙手偶得
应是凤毛麟角,才被广泛传颂,流传至今。这是幸存者悖论
!大多数好文章都如切如磋,反复琢磨
而来,这才是常态。
初稿起个头,圈定主题,提出观点。反复改稿就是不断打补丁,补丁可以修复遗漏、错误。每一次改稿都可以帮助理顺思路,发现错误,知道错漏,离成功就又进了一步。现在有AI人工智能、搜索引擎,错漏的情况其实不应该出现。如果出现,那只能说明改得不够多,整理得不够仔细,总之一个字----懒
。
而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参照物都是初稿(或者改稿不够充分的改稿)。拿自己的初稿跟那些修改过无数次的成稿相比,得到当然只能是打击
。
针对一个主题,不断收集资料、不断改稿的过程就是写出好文章的过程。如果说写作有什么核心方法论,那应该就是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改稿过程中找到契合自己的流程和工具。这样反复实践,最终定会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写作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