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陆子的国学课堂故事散文
赖辉东《论语史鉴》10.3文人中的败类:宋之问!

赖辉东《论语史鉴》10.3文人中的败类:宋之问!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07-09 08:37 被阅读0次

    第3章

          君召使摈(bī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摈:相排斥也!音bìn,如摈弃、摈斥,恽代英《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又如《战国策·赵策》:“六国从亲以摈秦。”

        本文的摈应该是“傧(bīn)”的通假字,指迎接宾客的人,在婚礼上,伴郎可以称为“男傧”,伴娘称为“女傧”。

        又如《周礼·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周礼·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

    勃:排也!从力,孛( bèi )声。本义:排,推动。

          引申为兴起、兴奋、旺盛等意,如《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又如“勃勃作色”。

          勃也有突然,忽然的意思,如“勃然大怒”。

          勃也通“悖”。乖戾。《韩非子·定法》:“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

    躩:跳跃或者快步走,如《庄子·山木篇》蹇裳躩步。

    襜:衣蔽前也。从衣,詹声。詹从厃,(yan),从八从言。厃,高也;八,分也;多言也。詹的意思就是话多,喋喋不休。如《庄子》: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詹的原义指:远古时代的哨兵站在所居住的岩穴之上,远眺、预警。后用瞻表示。

          詹衣结合,指系在衣前的围裙;车帏,也指衣服整齐的样子。如《诗·小雅·采绿》:不盈一襜。

          又如《新序·杂事五》: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

          襜如指:衣服整齐,飘动有致的样子。

    趋:走也,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从走从刍(chú)声。刍,刈(yì)草也。甲骨文的刍字,它的左边像两株草,右边像一只大手(又),表示用手去拔草。

          古人写论说文常常将自己的言论称为“刍议”,相当于“刍言”,表示是草野之人的浅见,这是一种自谦。

        走和刍结合,表示快步走,如《礼记·王藻》:走而不趋。

        趋也指行走,如《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趋也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趋也指奔赴、趋向,追求等,如《韩非子·外储说下》: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又如“趋炎附势”。

    顾:形声字。最早见于《诗经》,如《诗·大雅》:乃眷西顾。

          顾由“页”和“雇”两部分构成的,“页”作形旁;采用“雇”作声旁,“页”表示与头部动作相关,本义是回头看。

          形旁“页”有顶部、上方、高处的引申义,所以在“顾”字中有长辈对晚辈照顾和顾念的引申义。

        “顾”字还有访问、拜访、回顾、环顾等的引申义。如:顾影自怜。

          顾也指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顾又引伸为临终之命,曰顾命,又引伸为语将转之词。

    全文理解为:

          国君召见孔子让他去接待宾客,孔子总是脸色庄重,脚步轻快。向和他一起站立迎接宾客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

          快步向前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走了之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客人已经走了,不再回来了。”

          这一章体现的是孔子接待宾客时的容貌、动作和神态。

          接待宾客态度必须恭敬,和颜悦色,把握说话分寸,曾子曾说:“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恭敬也要把握分寸,不可低声下气,也不能傲慢无礼,孔子曾说:“恭而无礼则劳”,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历代文人都把孔子当成“表率”,所以文人不但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也是民族崛起的脊梁,又是引领历史前进的带头人,文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时代风气、楷模。

          不卑不亢、不屈不饶、不骄不躁,勇于担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气节”。

    文人中的败类宋之问

          有句唐诗,基本每个人都听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的作者叫宋之问(今山西汾阳市人)。作为一个文人,他的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被人骂了一千多年。

          一代女皇武则天,好大喜功,尤其是喜欢才华横溢的诗人歌功颂德,有一次前往东都洛阳游山玩水时,突然龙心大悦,遂下诏要群臣赋诗,夸一夸大唐盛世,赞扬下她治下的锦绣河山。

          当时有一名叫东方虬的诗人,写了一首歌颂大唐正能量的诗。武则天看后非常高兴,赏了他一件锦袍,这事本已结束。

          可是,宋之问经过精心构思,最后呈上了自己的作品,武则天阅后圣心更是大悦,立即把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夺回,重新赏给了宋之问。

          在逢迎拍马的路上,宋之问不想停下来,他想取代在朝中权势熏天,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

          他认为他不仅相貌胜过二张,还有才华更胜一筹,于是,向女皇写了首渴望爬上龙床的自荐诗,这就是让后世耻笑了千百年的《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谁知这女皇偏没看中他这张脸和所谓的艳诗,认为他实属无耻之徒,对二张说宋之问:那小子口臭熏天,熏得我直想吐,我岂能让他亲近我的龙体。

          这宋之问听了后,认为没有达到侍候女皇的标准,每天刷牙数十遍,并高价从药店买了鸡舌香,含在嘴里,但是,如此奴颜媚骨的人,终究还是让女皇厌恶。

          没爬上女皇龙床,他决定退而求其次。他决定攀上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

          宋之问下贱到竟然为二张捧尿壶,遗憾的是,并没能持续太久,随着武则天奄奄一息时,张柬之和王同皎逼她退位,并趁机诛杀了她的面首张氏兄弟。

          宋之问他也得到了可耻的下场,落得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市)。

          被贬之后的宋之问,心里落差太大了,本想获得更大的荣华富贵,却落得个孤苦寂寞,他实在是于心不甘呀,后来,通过好朋友张仲之的帮助,偷偷潜回洛阳的他,一直隐居在朋友家里。

          张仲之对他好吃好喝地款待,象这样人家冒险帮助你的恩人,理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然而,这宋之问却不这么想,有一天晚上,他偷听到张仲之正和王同皎(唐中宗李显之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密谋诛杀宰相武三思,宋之问听到这个绝密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卖友求荣的大好时机,立即暗派他的侄儿去向武三思告密,结果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斩首弃市。

          宋之问靠出卖朋友和良心,再一次获得荣升,用朋友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帽,这种肮脏丑陋的嘴脸为世人所鄙视。

        宋之问不但是个品德败坏、忘恩负义、奴颜媚骨、人格分裂、恩将仇报的小人,还是个“杀亲犯。”

        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只因早年丧父,跟着外公生活,刚好外公有个儿子宋之问和他年龄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又是同窗学友,一同学习一同考取进士,两人是舅甥关系,但更象亲兄弟。

          刘希夷英俊潇洒,诗文俱佳,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琵琶,他一直把舅舅宋之问当作了自己最亲最敬的人。

          当时,少年才俊的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呈送给舅舅,想征询他的意见,帮他的诗修改一下。当宋之问读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不由得拍案叫绝,大为惊叹,爱不释手,这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句,肯定是会流传千古。

          当宋之问得知外甥是刚刚创作出来,没有给任何人看过,便厚着脸皮向外甥索要此诗归己,刘希夷不答应,谁也想不到,宋之问为了霸占此诗,竟起了杀人灭口的歹心,在深夜,他用一条装满了沙土的布袋压死了外甥刘希夷。

          宋之问本想窃取此诗留名诗史,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全唐诗》的作者有意的把刘希夷的原诗和宋之问改动几字的山寨版放在了书里,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桩罪恶的“诗歌谋杀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0.3文人中的败类:宋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hg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