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樊登讲书专栏听过《非暴力沟通》,但一小时的时间只能让我对本书有个粗略的印象,印象之一这是一本好书,学会了之后能提高情商,提升沟通能力,印象之二是一个关键词“表达需要”。凭借着对这本书的好感,我通读了原书,果真,我们在一件事上花费的时间越长,能够对我们的影响越深远。听别人讲书的好处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主旨要义,有点像吃现成的瓜子仁,虽然节省了时间、省去了麻烦,但总不如自己剥皮吃着香。扯远了。
最近读完《非暴力沟通》,发现通篇就在讲一件事: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应该把目标瞄向“挖掘对方的需要”,也要“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并表达出来”。沟通不顺利的堵点只有一个:真实需求没有被满足。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跟别人“暴力沟通”?是因为当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情绪脑控制,本能反应是愤怒、指责、评判,对方接收到我们的情绪化反馈之后也会情绪脑附体,一来一回,双方就都无法好好说话了。突然想到,非暴力沟通的内在逻辑跟阿德勒“目的论”的出发点有点类似——关注在双方的需求,也就是我们想要什么;而暴力沟通则跟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类似——关注于从前发生的事带给我的影响,也就是因为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