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文化,但希望孩子能有文化。”
求学阶段,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希望孩子通过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5月4日衡中开放日,一位父亲却被骂上了热搜,甚至被人批评“没人性”。
这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在输液的孩子参观学校,感受学习氛围。
孩子一直生病,发烧到39度,输液了四天。父亲左手举着吊瓶,右手护着女儿的肩膀走在中学的操场上。
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梨视频
记者问女孩”是否想来衡中“,她回答”想来“。
一旁的父亲希望女儿立志坚定,对女儿寄予厚望:”一定得来,不能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
希望女儿必须要考上衡水中学/梨视频上中学就这么拼,是因为父亲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但不希望女儿没有文化。
父亲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 / 梨视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足以见得这位父亲对女儿好好读书的期望。
孩子身体状况不好,举着吊瓶参观学校的做法固然有待商榷。
但微博下的一些评论甚至是谩骂,却也显得有些恶意。
“没文化真可怕。”
“越是没文化的人,越喜欢用力过猛。”
微博上对于此事的评论截图“劝学”背后更多的,或许只是为人父母的无奈。
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教育几乎是目前改写命运的唯一途径。
1
读书对普通人来说,是门槛最低的捷径
应该庆幸,这位父亲至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而很多孩子向上求学的时候,却还在听着这样的声音:
“读大学有什么用?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挣得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同学多。”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一不小心成了剩女,还能嫁出去?”
然而,就算只从功利角度来看教育的经济回报,“读书无用论”也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201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对“读书无用”进行了严肃的反驳。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他首先从经济学投资回报的角度分析:2014年纽联储的经济学家Jaison Abel 和 Richard Deitz 统计,扣除学费和收入损失之后,投资一个大学学位的平均年回报率在9%-16%之间,特别是在过去20年中,投资回报率一直在每年15%左右。
而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年投资回报率,是7%。
投资教育高于股票的回报率/2018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伊斯格鲁布发表毕业演讲投资教育是英明的经济决策,也有科学的研究数据支撑。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明确指出,2017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是4774元,高于大专院校毕业生3860元,并且明显高于2017年城镇居民3033元的月均可支配收入。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麦可思研究院而从长远回报来看,据劳动工资研究所的研究,学历与起薪呈正相关性,学历越高,毕业生起薪越高。
从各学历初始教育投资回报率(即每增加一年或一个阶段的教育带来收入提高的百分比)看,专科投资回报率为0.4%,本科为4.6%,硕士研究生为69.7%,博士生为84.4%。
学历与经济回报,通常有着密不可分的正向关系。
除却经济回报,大学教育还会带来其他正面作用:健康、幸福指数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额外收益。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带来的益处:
首先,大学毕业生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公民参与;
其次,大学毕业生有更大概率会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更为健康;
最后,对文化、艺术和世界多样性的理解能力更强,会给生活带来额外的乐趣。
从长远来看,教育的长期投资,收益更加惊人,它让你拥有应对更多变化的能力,不论是改变自己还是应对外界的变化。
大学教育是长期投资/2018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伊斯格鲁布发表毕业演讲《精进》书中提到,“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上学不止是读书,而是对眼界、人生观、朋友圈的全方面塑造。
吹捧“读书无用论”,将眼光狭窄地放在教育的前期投资时间长,回报慢,实际都是非常短视的想法。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读书仍然是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捷径。
2
父母不劝学,未必是负责任
上学读书,这条在大多数人眼里习以为常、按部就班的路,对很多家境拮据的孩子来说,根本就是奢望。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劝学的父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读书的机会。
中科院曾对西部地区46所中学2009年以来的辍学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一些教育弱地,经济状况困难的家庭中,初二孩子的辍学率高达12.5%。
中科院对西部地区的辍学率调查 / 腾讯新闻数据显示,家庭条件越是拮据,辍学率就越高。
这一数据印证了许多家境困难孩子的现状,想读书,父母和环境却都没给他们机会。
小小年纪,不得不中途辍学,扛起生活的重担,挣着眼前的微薄工资,放弃让自己人生改变的机会。
有人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读初一时,班里有68人,到了快中考时,只剩45个人。”
而对于女孩来说,读书更要面对巨大挑战。
在初中辍学的人数中,女生的辍学率往往会更高。
“在老家,女孩大部分都不让上学,十八九岁就开始说媒嫁人,要么出去打工。”
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一些家境困难的家庭认为,女生不值得花大力气培养,最终都会嫁人生子。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她父亲是坚定的“女子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反正都要去给别人家做饭生娃”。
于是不准她去参加初中毕业考试,顺理成章把她送上了去往大城市的火车。
15岁时,她就独自一人从小山区里去到大城市打工,几乎身无分文的她饿着肚子硬撑着度过了两天的路途颠簸。
尽管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她也算过得幸福美满,但还是会埋怨父亲,如果当初能给她读书的机会,那该有多好。
这位网友还算幸运,对于自己的现状,起码还能评价一句幸福美满,更多生活在没有教育意识家庭中的儿童,面临的是很难有选择的人生。
在以后跌了跟头,吃了生活的苦,只能懊恼为什么连个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却根本无法改变。
综艺《非你莫属》中,一位家境贫寒的大三男生为了补贴家用,跑到酒吧去做暖场主持。
一位老板很赞赏他的行为,还发话“谁说大学一定要拿到毕业证?”
老板为没拿到毕业证的大学生辩驳 / 《非你莫属》张绍刚立马反驳:“我最讨厌有一些商人,自己公司挑人的时候,非本科毕业不要。然后在这个平台上说,‘支持个性,支持选择’,他个性选择完了之后,他没有一个大学毕业证,他找不到工作。”
读书没那么重要,可以是没读过许多书的人自我奋斗的激励,但它从不该是劝诫所有人“读书无用”的谎言。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些能获得眼前快活的选择,长期未必有益,带来的恶劣后果,也并非一日就可窥见。
“快乐教育”一定程度上本就是个伪命题,放任孩子不读书对他一生带来的伤害更大。
读书本就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既然吃不了读书的苦,大概率就要忍受生活的苦。
3
读书,是为了有选择的机会
读书,不止是为了追求一纸成绩,一个数字。
而是为了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有能力识别和把握。
不止一小部分人感慨过,以前的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真的是会一点一点还回来的。
如果自己以前多学一点东西,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可惜人生没有倒带,世间没有如果。
2005年的纪录片《高三》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这些学生中,有人埋头苦学,有人学不进去借酒消愁,还有人半夜翻墙出去上网吧……
学校老师在动员大会上放狠话,你们给我拿出半条命来读书。
因为他清楚,他的学生不是天之骄子,没什么金钱、背景可以仰仗。
在老师的带领和鞭策下,这群学生完成了自己人生最重要一段时光。
十年后,有杂志记者对片中学生做了回访。
当初高考完趴在同学肩膀上哭的学生罗艳,本科毕业后申请了加拿大卡普顿大学的MBA。
纪录片《高三》用她的话讲,“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另一个人生,是通过高考开启的。”
因为高考,才有机会到北京读书,因为到北京读过书,才会考虑毕业后去国外。
而当初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借酒消愁的肖兴旺,现在在镇上一家线路板厂上班,这是一份小学学历就可胜任的工作。
他很后悔,不是后悔自己耽误时光没早点出去打工。
他后悔的是,自己高考时不够拼命。
图片来源:纪录片《高三续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父母已经在几十年里尝尽了生活的苦,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亲身教训帮孩子走一条捷径。
孩子在小的时候,人生阅历本就有限,对事物没有判断能力,更是缺乏远见,无论是耐性还是韧性较之成人都要弱很多。
有人就吐槽过自己父母太由着自己的性子。
想学英语,但没几天就放弃了;想学跳舞,因为单调乏味的练习而只上了2个月;想学电子琴,因为五线谱太难放弃;想学游泳,又觉得在池子边热身很无聊;想学书法,却因为老师太严格没有了然后……
最后不仅一个特长没有,甚至连学习成绩都耽误了,到头来还要埋怨父母为什么不逼自己一下。
总有人说,要遵循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意愿。
但在缺乏阅历和意志力的年龄,孩子短视的想法可能会让其做出自己后悔一生的决定。
山东一名妈妈谈到给孩子报兴趣班 / 梨青岛纵然活着不只有一种方式,但至少读书能让我们在见识过世间无数种活法后,选择自己想走的一条路。
而不至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难走的路,直到撞上南墙后悔时,才惊觉自己居然别无选择。
“努力读书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选择。”
劝学的父母,不过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少说一句求人的话,多一些昂首挺胸的底气。
参考资料:
[1]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
[2]劳动工资研究所.多项调查显示:学历与起薪呈正相关性,学历越高起薪越高[J].2016-5-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