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阅读群正式开始启动阅读打卡,我虽然没交钱加入每天参与打卡的活动,但每天坚持阅读。本次进阅读组的目的是学会快速阅读,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目前这18天里,尽管还没真正开始学快速阅读,但也读完了4本书。下面来回顾下这4本书。
第一本《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武志红。
在最忙赶货的那几天,我利用每天早起,中午休息,晚上睡觉前这三个时间段,大概花了5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
我是听完武志红老师微课《人生七年》关于14岁--21岁讲的内容,了解到武志红老师,之后百度查到他的信息,知道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心理学专家全国有几个心理咨询中心并写了很多书。在网上找到负责人电话,通过短信咨询了解到这本书然后再买回来的。
这本书最早出版时叫《活出你的小宇宙》,更适合给青少年看的。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的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这是我第一次写读书笔记,先摘抄下一些我自己认为精彩以及最有触动和收获的语句。
第一章 《心知道答案》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特殊,别人就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因为这样的信条,巴菲特才能在炒股时坚持他所说的名言:"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
尊重自己的感觉,活出自己的宇宙中心,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很自在。在各个领域,拥有第一流才能的人都具备这个特点:至少在他们所擅长的那个领域,他们做事时,是充分依据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其他。
青春,是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假若这时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觉在挥洒生命力,那么我们就会找到真自我,就会活出自己的小宇宙。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习,在生命的每一个范畴,生命的每一个选择中试着找到并尊重自己的生命感觉。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所以,要知道,你就是最宝贵的存在!
"当你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别人身上时,你的心势必是慌乱的。因为了解一个人太难了,你很难断定对方在想什么,而你又想根据对方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你当然会觉得找不到立足点"。
"如果你想交朋友,了解对方,对别人好是很重要的,但这永远不如你自己重要。假如在一份友谊中,你的光彩无法绽放,那么你势必会发现,对方对你是很难尊重的。"
"在任何一个关系中,假若维持一个关系的代价是令你自己的光彩暗淡下来,那么一定是你的做法出了问题,而且最常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你在过度揣测别人想法的时候,失去了你自己的立场。"
"你能不能很好地守住你的立场,关键在于,这个立场是不是来自你身体的深处。一个声音越是发自身体深处,是你自己真正的想法,这个声音就越是有力量。"
"最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给孩子什么规条,他们知道,不能让孩子的心智淹没在他们所发出的指令中,他们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心,当孩子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时,孩子才最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意味着,随便一股风,都能将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做为一棵树,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根本取决于你,你有多少根系深入大地"。
"尊重自己的感觉,不是只在大事上如此,相反,这是在无数的小事中练习出来的。失去自己的立场,也不光是在大事上才如此,相反,也是在无数的小事中形成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在每一件琐细的小事中发现并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如果父母频频摇动孩子的立场,否定孩子在很多事物上的感受,这会直接导致一个结果:这个孩子头脑会变成一个"椰子壳"。所以,做为孩子,你首先要有一个信念:第一流的才能源自你内心涌出的感受,是你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师强加给你的。
这些,你是可以逐步去练习的!
当你发自内心去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什么受到别人的妨碍时,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当我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份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到这件事中,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我做一件事的热情。这让我的心生出了茂盛而庞大的根系,可以在任何我喜欢的事上紧紧地抓住大地。"
"本来,这里很自然的。只要父母不过多干涉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自动成为非常有感觉的人。但是,现实情况下,父母常常用各种控制去干涉自己的孩子,这样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能遇上不干涉自己的父母,成了一份难得的幸运!"
"假如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这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对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情!"
."我们做事情时,很容易去想,我可以去哪里寻找资源,但我们却忘了,自己的内心是具有最多资源的。让自己寻找资源,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一个人时也可以尝试"。具体操作请查阅书中32.33页有详细步骤。
"写文章时,主要考虑的是我的感受,主导我怎样写文章的,是怎样写让我觉得舒服,而不是技巧,更不是去揣摩读者的需求。"
"忠于你内心做事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你经常会展现出远远超乎水平的能力来。"
"凭感觉写文章,是不是我在那里等待就可以了,等待我心中有感觉自动涌出?"这个办法或许可以,但普通人很难做到,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做到。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找到感觉其实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充沛的感觉才会自然涌出。
"如果你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你能投入到这一领域中。"关于这一点《千与千寻》的导演宫崎骏说:他不是导演,故事本身才是导演,故事"有一个内部的秩序,就是故意的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带向结局……不是我制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没有选择,必须服从。"
看上去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但我想只要你有任何一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的体验,你都可以体验到这一道理。咱们老祖宗有一句赞誉这样的人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如果你想活出一点这样的感觉,关键就是要信任自己!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段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如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白活了。"
"在替别人做选择时,我们常运用一个借口:我担心他做错误的选择。但是,即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意味着自己曾经活过,而没有选择,则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活过。总是让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无论那选择看上去多么正确,都是在杀死我们的精神生命。"
如果你已经开始拥有一片自由天地,你开始可以支配你的时间,支配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开始有一个比较宽广的精神空间,那么好好利用这一点,生命总有一个规律——那些越早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人,越早拥有强悍的生命力。
请切记一点,哺育你的精神生命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你的感觉。你体验的感觉越是丰沛,你是生命力就是越强悍。
你在做每一件小事时,都面临一个选择:信任自己,还是听从别人,甚至依赖别人。比如你和别人一起去吃饭时,是别人点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还是点你自己喜欢你吃的?
如果你总是听别人的,试一试,就从小事上开始锻炼自己,按照你的感觉来选择。
"不要从别人那里去看自己的需求,而是去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将这一切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来。从现在开始,你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爱是哺育,而非意志的强加。"
如果母亲总喜欢去擦制孩子,会引很多问题。如果随便一个什么事妈妈都要去纠正一下,孩子就很容易有拖延症。有拖延症的人,头脑和身体是分裂的,头脑指挥不了身体。因为头脑看似是自己的,其实是被妈妈洗过并侵占的,头脑是妈妈的意志。
所有,母亲爱孩子,只需用心去关心孩子就可以了,别去控制孩子,更不能为孩子做选择!
"一个人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能力与技巧,形形色色的关系。但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才能感觉,他们的能力与技巧乃至人际关系,是可以奏效可以掌控的,一旦离开这个地盘,自己就什么都不是。"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电影《囯王的演讲》中,那位医生帮囯王治病时,他为什么要坚持在他的诊所,而不愿意去王宫帮囯王治疗了!
"暴君,往往是试图用强力控制一切,让他的地盘上的事情都如他所料。不同的最君有不同的势力范围。在势力范围内,他祝武英明,但出了势力范围,他甚至是弱者。"
无论我们起点如何,我们都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意味着,我不将当下的外部世界视为敌对的,也不逃避自己内心的情绪,而是和当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即是爱,或者说比爱更大。比正能量要大很多很多!
第二章: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成为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不要因为太计较得到多少果子而成为一棵自断经脉的苹果树。
自断经脉的哲学来自这样一种心理逻辑三部曲:
1 我努力了
2 你要认可我
3 否则,我会让你后悔。
生命中,你早晚会发现一点:我们一开始是为了让别人满意的,尤其一开始都是想让父母等养育者满意,但最终,我们发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满意。
做一棵让自己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人的动机分二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就会被外部因素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要想自己的各种努力有累积的效果,甚至彼此之间还可以有化学反应,你就需要对人生做一个规划。
注意二点
一是,你需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
二是,从整体的角度看人生。
目标,必须是你自己的,它是发自你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期望:如父母和老师。
最好的是,我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目标,但也不必太着急,因为目标要真的发自内心的才会有驱动力。你可以不断试着去问自己:我最想要的是什么?
人生规划中,第二点比较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意识,试着从整体的角度看人生,而不要太局限于一时的得失。从整体的角度看人生,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有意义的,假如你能从每一刻学习到智慧的话。每一次考试都是在帮你查漏补缺,所以不必太在乎平时的考试成绩,甚至你还可以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庆幸,因为它帮助你提前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每一次的挫折其实是拓宽了我们的生命!这就是从整体的角度看考试。
生命充满了挫折,相应的,容忍挫折化解挫折的能力成了至关重要的素质。
我们最好在婴幼儿时就形成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是最容易的。如果失去了这份运气,那么,你至少还拥有青少年时期的运气。这个时候,你所面临的挑战尽管在你看来很大,但它们仍然比成年后面临的要小。试着去抓住这次机会,在这一时期学习独自化解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会成为你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最好是做守护者,而不是教导者。他们只要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保护与支持,而其他时候,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生命他奥秘。
衡量挫折商的高低有四个方面:
控制:控制是一种感觉,即当挫折发生时,一个人感觉到自己仍有相当可以控制的领域。控制感越高,一个人的挫折商就越高。
归因:即挫折发生后,你是试图向外寻找原因,还是向内寻找原因?向外寻找原因的人,貌似很快就从挫折感中出来了,但这只是一种逃避而己。向内归因的人,首先是认为自己一定有原因,其次是他相信自己一定有可以努力的地方。
延伸:即你是将挫折感限制在挫折发生的那一块范围,还是将其蔓延到其他范围。
忍耐:即忍耐力,不过这个耐力是需要智慧的,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忍耐。
假若你想提高自己的挫折商,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 任何时候,都要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
2 向内归因,问题发生时,问问自己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而自己又可如何去改变。
3 不把问题扩大。哦,有失败发生了,但它就是这么一件事而已,这并不意味着我其他方面有问题。
4 如果你真的确定一件事可以做,它是有道理的,那么努力将其进行到底。
第三章:不要活在别人的观感里
不要被别人摇动你的心,你很容易被对方的气势压倒,令自己被对方的不良情绪污染,成为对方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如果总是被别人这样污染,那最后你的身心就会落下很多问题。
健康的孩子,必然有活力,而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发出他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要关注孩子的呼应和需求,及时做出回应。若一个哭闹的孩子突然不闹了,是绝望了,再也不发出内心的意愿了。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也愿我们家长能明白,懂事,真不是一个什么好事情。它表面上是为了让家长省心,也许骨子里就是处于恐惧——"别惹事别出事,否则……"
每个人讲话时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事实层面,一个是情绪层面。对于事实层面,我们要尊重,要实事求是,但对于情绪层面,我们要接受正面的情绪,而负面的情绪要不客气地还回去。
自信与自卑,看起来是需要资本的。但根本上,自信与自卑不是由你所具备的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真的可以远条件地自信。(阅读97页98页上那个男孩唱歌跑调的事例)
一个人想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应反映了他的内心。一个人能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也是由你决定的。
自信与自卑,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相反,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获得多少爱,甚至想反是被蔑视,被伤害的,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卑。
通常而言,童年越是爱多,一个人就越难追。他们是很难追到手的,他们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凭感觉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如果他们觉得你是他们想要的,那他们可能很快接纳你。如果不是,那么可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相对而言,童年越是爱少,一个人就越容易追。只要你对他很好,他就容易感动,而暂时接纳你。但是,这样的人一开始时容易追到,以后会很难相处,因为他们会过于敏感。
如果你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你可以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明白它是如何形成的。明白自卑是源自缺乏爱后,你才能有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而走向自我接纳。
你的人生一定是你自己创造的。
因而,改变人生格局的关键是发现自己如何创造了自己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心理学有一个术语特别有价值——自我实现的预言。
有时候,看一个人的未来,你只要认真听这个人怎么说话就可以了。
如果了解了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所以,注意你那些经验挂在嘴边的消极预言,注意那些经常在你心中浮现的消极预言,讲着将它们变成积极的预言。
与自我实现的预言相佯的另一种心理是,选择性注意。你做了一个预言后,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符合你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与你的预言不符合的信息,你会忽略。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机制,自我实现的预言才会发生。
消极自我实现的预言和选择性注意在一起,会严重扼杀我们的幸福。
怎么改变这种格局呢?
首先,是看到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在作崇。
接着,试着好好去体会别人对你好时的感受,看看这种美好的感受会在你身体什么部位有反应,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个部位,譬如你可以将手放在那个部位,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你,不光在心理上也在身体上体会别人对你好的美好的感受。在体会的时候,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是值得爱的,我爱我自己。
无数人不够幸运,童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爱,这导致他们有了很多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但我们都有一份幸运——我们可以自己努力来改变自己的预言。
如果是仅仅付出,或者是仅仅索取,都不能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重要的是付出与索取的平衡。
一定不要把人际关系变成彻底的付出者与彻底的索取者,否则那对于双方都是一场噩梦。主要是,索取者承受不住自己的愧疚感,他们开始崩溃。
通常,付出者之所以成为付出者,是因为他们觉得需要与欲望是不好的。要么是他们的家人和社会这样教导他们,要么是自己小时候实在太贫困了,需要与欲望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最后自己放弃了期望,不再有太多渴求。
第四章:不叛逆,无独立
叛逆,是为了闯出一条路来。
从孩子自己的角度看,没有叛逆这回事,他只不过是在想,我的人生我做主。
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迸发了强烈的生命热忱,而这种生命热忱不能按照别人规划的蓝图来发挥,它要按照它自己的主人的方式来表现。假如青少年们能够一开始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那么就不必有叛逆期了,因为没有必要了。
若想孩子更顺利地渡过叛逆期,父母仍需要学习前面的原则,让孩子自己玩耍,同时提供低限度的干涉。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觉就可以顺利地涌出来了,他蓬勃的生命激情也就可以顺利地绽放。
作为青少年,你们应当明白这一点,你有天赋人权——你的人生你做主。并且,你只有将这种感觉活出来,你的生命能量才可以释放出来,而这样一来,你的生命从青春期开始,将日益灿烂。
每一种叛逆行为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很积极的动力,你可以找出这个积极的动力,并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它。
比如:你上网是为了玩游戏,那或许,你上网行为的动力是希望人生变精彩些。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将这种精彩活出来?
如果你上网是为了QQ聊天,那或许,你上网行为的动力是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开阔些。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多交一些朋友?
还有可能,你网上聊天时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将自己压抑隐藏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活出来?
很多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积极的动力,但是,这个动力你可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甚至,你这个动力处于被大人禁止的状态,你因而才有了叛逆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你都可以尊重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将它在你的生命中活出来!
与人较量时,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首先是坚定,我就如一棵大树,坚守在我的立场上,任凭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其次是温和,无论你是怎样的暴风骤雨,我不跟你急,我没有负性的情绪,我不必反击。
当人们向别人施加压力的时候,一般都会料到对方会不高兴,甚至会很愤怒,而他们对这些都做好了较量的准备。但是,很少有人能预料到,对方既不按我的要求来,又对我不生气,这时就无从下手,而你就可以更好地坚守住你的立场。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如果在大事上表达,对方难免会有暴风骤雨,但假若从小事上开始这样做,别人比较难有大情绪,最后你用和风细雨的方式教会了他们尊重你,知道你的人生你做主。
梦想,就是你最渴求的人生选择,执行并实现你的梦想,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活过一遭的最鲜明的证明。我希望你能知道,你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梦想中,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去追寻属于你自己的梦想。
第五章:恋爱,是"第二次童年"
我建议朋友们不要找出生,读书与工作都在同一个城市的人,因为他们对恋爱的渴求不是那么强烈,他们的心思不容易放在你的身上。
我想说在恋爱中不要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方身上,那样的话,你一样会失去你是立场。你需要学生将注意力放到你自己身上,看看你的需要是什么,也看看你为什么会有这些需求。
爱是一个独立个体拥有的与他人融合的愿望。所以,爱需要无比独立,无比坚强和无比开放。否则,爱就是毁灭。
你能意识到的东西,你可以操控它,所以不是命运;你不能意识到的,你无法操控,就变成了命运。不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人,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这是至理名言,有的人很早就领悟到了这一点,有的人则需要花半生甚至一生的时间领悟这个道理。
彻底化解自卑,只有一个做法——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你可以学习,学习自己爱自己。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太多事情,需要努力与坚持。假如说,有聪明的策略和努力的策略的话,后者比前者更靠谱。能持之以恒的努力,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好品质!
当有些意愿的确不能实现,或者成本太高以至于根本不划算时,学习放弃自己的意愿,也是很宝贵的智慧。
懂得坚持,又能懂得失去,这是一对矛盾。如何掌握好这对矛盾,就是人生的艺术,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艺术。
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青少年应该看,任何年龄人都值得看看,因为年龄大了也要做真实的自己。找回真正的自己,任何时候都不算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