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度过这一生。
记录时间
这两天在读一本书,它讲述的是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从1916年(26岁)开始,连续56年一天不落的记录着自己的时间开销。他记录的基本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记录5~7行。
每天晚上临睡前,他都会坐下来计算,把时间都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
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一做就是56年。
准确的感知时间
多年来的记录,使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他不需要钟表,也能够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本书的作者格拉宁,同柳比歇夫见过两次面,一次是“1小时35分”,一次是“1小时50分”,都是柳比歇夫在没有看表的情况下记载的。
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时间是物质
人们总是说,时间都去哪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经由他每日例行的记录,都转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在这里,“时间”成为了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柳比歇夫特别擅长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他会在散步的时候捕捉昆虫,在无用的会议上演算习题,在出门旅行的路途中,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
读书也是如此,他会在清晨头脑清醒的时候看严肃的书籍(比如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以后,他会看比较轻松的读物(比如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会看一些文艺作品。
他善于发掘时间的潜力,不会一直工作,而是在时间中寻找时间,懂得劳逸结合,通过做不同的事情来提高效率。
时间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的消失,自己做了什么,花费了多少时间,都是可以找到的。
做好计划
计划是什么?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搞清楚你的“单位时间”产出水平,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我们得会估计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才能够根据这个时间去制定计划。
也许开始不容易,但是一旦把这个过程坚持做下来,对自己,对时间就都能够越来越熟悉,做“时间的朋友”,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管理时间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它需要我们采取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并且一直坚持。
柳比歇夫依靠的是最简单的笔和纸,以及一套简单而卓有成效的方法。
通过时间统计法,更加珍惜时间,对时间充满崇敬。
好习惯要一点一滴的养成摘录书中两小段: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利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柳比歇夫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使我大为惊讶。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的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
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
他对时间满心崇敬。
封面图本周练字备份,一首《清明》。
忘了第几遍的《化度寺碑》临完,暂时告一段落,《九成宫醴泉铭》再练起来。
我喜欢清秀规整的字体,也想偶有大气磅礴。临帖就像吃东西,吃掉了什么,会从身体和精神状态上表现出来。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