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的《如果武亦姝未来仍是背诵,我只给她60分》一文,部分读者在评论中认为格律诗词是艰深且过时的古典文学体裁,今人恐无创作之必要。其实今人比古人有着更多的诗歌创作自由,可以选择写现代诗,也可以选择写古诗;而古诗里有讲究格律的体裁,也有不讲究格律的体裁。写哪种完全是诗者的自由,只是一旦选择了古诗里的格律体裁,宜做到"挂羊头卖羊肉"为佳。讲究格律的体裁方面,只要感兴趣,掌握了格律基本要点,就可以大致明白创作格律诗词的游戏规则,可以解读唐诗宋词经典名篇创作密码,更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规范的诗词了。
借着《中国诗词大会》刮起的古典诗词春风,我将以系列呈现的方式,结合自身创作体会,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穿插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格律基本要点,献给想了解或写写格律诗词但很难静心啃大部头专业书籍的简友,还请批评指正。今天开始第一章:什么是四声?这是格律大厦的基石。
笔者手写教案从唐代开始,古诗就被划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之前,如乐府民歌、古风等,常见的有四言、五言、七言或杂言等。近体诗即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时至今日近体诗又被称作“旧体诗”,与现代诗相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限字数和句数,对于押韵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后者则有严格的字数、句数、押韵和平仄要求。
近体诗和倚声所填的词,合称“格律诗词”,平仄、押韵是衡量一首格律诗词作品是否达标的生命线。而要弄清楚平仄和押韵这回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学会辨别“四声”。今古音韵不同,“四声”亦有今古两类。我们所说的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我们从小学入学就开始学习的第一、二、三、四声)。如“简书热门”这四个字,就分别对应了普通话“四声”中的上声(第三声)、阴平声(第一声)、去声(第四声)和阳平声(第二声)。
笔者手写教案再比如, 简书知名口号“交流故事、沟通想法”这八个字,就分别对应了普通话“四声”中的阴平声(第一声)、阳平声(第二声)、去声(第四声)、去声(第四声)、阴平声(第一声)、阴平声(第一声)、上声(第三声)、上声(第三声)。
笔者手写教案 笔者手写教案源自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如“经典阅读”这四个字,就分别对应中古“四声”里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笔者手写教案《康熙字典》里就有一首叫《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说的就是中古“四声”的发音特点。
现代普通话“四声”和中古“四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并非完全一样。中古“四声”中,平声到现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有一部分上声到现代变为去声,去声到现代仍为去声。而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中古“四声”中的“入声”,随着历史变迁,在现代大部分地域的口语发音里已经消失(目前惟有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一千多个“入声字”都分散化入了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部中。
看到这里,有朋友就会问:我们今天作格律诗词是采用现代普通话“四声”还是中古“四声”为好?其实这就涉及到是用新韵还是旧韵的问题。“新韵”是指以普通话“四声”为依据的声韵表,如《中华新韵》等(又分为“十四韵”和“十八韵”两种);“旧韵”是指以中古“四声”为依据的声韵表,保留了一千多个“入声字”,如《平水韵》、《词林正韵》等。新旧如何取舍?这也是目前格律诗词学界的热议话题,一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也就是说诗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采用新韵或旧韵写格律诗词,但是一首作品中不能混搭使用新旧韵。当然,我们在朗读格律诗词的时候,就不存在新旧韵之分了,我认为还是一律用新韵发声(即普通话)朗读较为妥当。毕竟岁月流沙,时过“音”迁,今人也没有必要在发音上刻舟求剑、一味泥古,我们也很难从消失的古韵发声中找到参照。
本章最后,让我们再做一些普通话新韵里的四声辨识练习,在练习中强化对四声的认知。请看案例:
"上首页谁不想":依次为去声、上声、去声、阳平声、去声、上声。
笔者手写教案"黛玉日报":四字皆为去声。
笔者手写教䅁"被小编拒稿":依次为去声、上声、阴平声、去声、上声。
笔者手写教案"彭小六是高人":依次为阳平声、上声、去声、去声、阴平声、阳平声。
笔者手写教案下一章,将阐述由四声基本单元构成的"平仄"概念,这可是格律诗词的大咖级概念,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
只是也别只为求格律,那也是过犹不及啦
毕竟文由心生,总没错😁
可以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