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维的“具体”运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感知——运动图式获得发展后,信号性功能形成,儿童会迅速把动作内化向运算过渡吗?事实上,儿童要在七八岁才能达到可逆性和运算守恒。为什么会出现延迟呢?在七八岁前,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游戏帮助儿童建立守恒呢?
第一节动作向运算过渡的三种水平
动作与思维间有三种水平:
1.对现实产生直接动作的感知——运动水平;
2.七八岁后达到运算水平,通过内化动作改变现实;
3.二三岁至六七岁间儿童,是另一种水平,这阶段不是过渡性,通过信号性功能使动作内化,但是仍有障碍。
第一,儿童的有效适应动作并非对儿童所接触的情境或者完成的动作伴随正确的心理现象。皮亚杰举例:位移群说明。儿童能够从家里走到学校,能够来回步行。也就是四五岁的儿童通过步行可以认得来回的路途了,这时候的儿童通过语言可以说出来,但是如果要求他们用平面图画出来,难度变大了,可以让孩子试一试,说不定可以画出来呢!
也就是说动作向思维如何过渡?
在《玩游戏,学数学》里,每一个动作游戏后,都会要求孩子们用绘画方式画出来,这就是动作内化的过程吧!
孩子认字了,但是不一定能够写出来,也就是还不能内化汉字。
这几天和孩子一起玩守恒的游戏。用磁铁玩加法的游戏。按照书里的内容让孩子玩,今晚孩子把十个磁铁分成两堆,但是玩的过程不得法。孩子不太愿意按照我说的分堆,是我的逻辑不够清晰,让孩子不愿意玩了。还是给的磁铁搞乱了玩的兴趣呢?
玩了几天,孩子逐渐摸到门路,提醒他分成几堆,他知道怎么玩了,问总数时,却要用到手指,高兴时还用到脚趾头数数。
第二,形成这种有系统的心理表象需要经历一个构造过程。也就是从自身动作过渡到脱离自我中心的状态。这个脱离自我中心作用的出现,分清客体和主体。
皮亚杰提到运算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性。语言的交往确实要逻辑思维,协调性是如何来的?幼儿期的协调性通过动作的训练达成内心的协调吗?
第三,语言和信号性功能引起表象。儿童用表象表达的世界不再是由客体形成,而是拥有了自己的主观思想,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手势与人进行交流。
运算发展过程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社会性结构作用不可分。
孩子从感知——运动图式,到形成表象思维的过程,各个孩子之间实际上有区别,有的孩子很快就能把看到的东西画出来不用经过动作,有的孩子却需要更多的动作训练,才能内化。
更加确切地体会到作为母亲,怎么温和地面对孩子思维上不一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