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宦休战
刘辩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这是外戚与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一个胜利。这时,袁绍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专干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甚以为是,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成了何进的心腹。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庚午,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可以说这次行动是外戚与宦官的之间的一种妥协,斗争派的蹇硕被献祭,他手下的禁军兵权也被交给何进。何太后当初用毒酒毒死灵帝的妃子王荣,灵帝大怒打算处死她,鉴于宦官们求情,何太后才保住了性命,而何太后的妹妹还是当时宦官张让的儿媳妇,再加上宦官们供出蹇硕、交出兵权。可以说此时何进已经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并且宦官与外戚的利益达成了一致。
巧言欺进
事情如此发展下来何进已经是万人之上,没有对手了。然而他却被袁绍这个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的小伙子给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袁绍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袁绍也是笃定了何进没读过书,不知道当时窦武的情况跟此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何进也就信以为真了。何进于是报告何太后,何太后是个明白人,自然知道此时的宦官与他们是一条船上的,直接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
事后何进又想想:“或者只杀几个罪恶昭彰的?”袁绍见何进动摇,又进而对他说:“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将贻患无穷。况且如今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下手晚了会遭祸殃的。”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素无决断,犹犹豫豫,所以仍然没有结果。何进没见识所以听信了袁绍的话去诛杀宦官,而何进也因为没见识才不敢违背自己妹妹的话。袁绍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大概就是想着何太后一介妇人,从外地叫点军队来吓吓她,她一害怕可能就同意了。何进居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带领军队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此时的朝中就何进一个糊涂蛋,曹操等人知道事情的利弊,而袁绍则单纯想把这滩水搅浑,值得一提的是董卓也是袁家的门生,因此袁绍才选择了他带兵进京。何进原本一介屠夫,此时被天下最聪明的一批人包围利用,也真是难为他了。
功败垂成
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见到这阵势也害怕了。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更加煽风点火,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于是又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自此外戚与宦官之间的联盟,被袁绍彻底破坏殆尽。
而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等候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此时就看出袁绍的深思熟虑了,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可以说事到如今,一切发展都在袁绍的计划之中,此时朝中的宦官与外戚都被除掉了,而袁家作为世人的领袖已然无敌,带兵前来的董卓也是袁家的门生。可以说自此之后袁绍已经是朝廷的实质话事人了,到了他这一代恐怕就不止是三公了。
只可惜本初机关算尽,却唯独低估了董卓的野心,因此使得他的计划功亏一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