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我到底读不读博

作者: 41aa8c261c93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09:54 被阅读128次

    每个准备读研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到底读不读博。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工科的女博士。

    当时准备保研的我也要面对“是否要读博”的选择。那时的我考虑了很多,如果我选择了读博就意味着我最早也要在27岁的时候才能离开学校,而在传统思想上27岁就已经是一个需要兼顾家庭的年纪了。作为一个女生,周围的人告诉我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女生读完博士就只能在学校当老师,没有其它更好的就业方向了。所以,身为女生的我在做是否读博的选择时,考虑的因素要比男生多很多。

    今天,我将为大家梳理下做“是否读博”这个选择时的一些思考角度,帮助大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1.是否读博的评判标准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在中国,博士学位的目标和作用很多时候被严重误解了。博士并不是更“高级”的学位!攻读博士应该被看做在接受一种特别的技能训练,博士学位则是对这种特别技能的职业认证。这种技能的名字叫做“科学研究”,而职业认证的对象是“科学家”。决定读博士之前,你要问问自己:
    (1)我是不是热爱讨论未知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
    (2)我是不是能够从容面对甚至热情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
    (3)我是不是愿意动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事实上,上文里所提到的“科学家”是广义上的,并不单单指将科学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科研工作者,还指在各个行业内从事创新性工作的人。可以这么说,不论是政府职员、公司职工、高校教师、餐厅主厨、挖掘机师傅,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做得很职业,以上三点都是“必要条件”。

    当然,对三个问题都能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是一定会决定读博的,同理,对这三个问题都能决绝的做出否定回答的人也一定是拒绝读博的,这两类人都不用纠结“是否读博”这个问题。

    那么,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时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就要结合自己的心中规划的职业生涯了。

    2.职业生涯中的长远梦想及短期目标

    人们最常用“梯子”来比喻职业生涯,但这个概念已不再适用于大多数人。

    据统计,从2010年起,美国人在18~44岁之间会换11次工作。这就意味着加入一个组织或进入一个公司,待在那里一步步往上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帕蒂·塞勒斯对现如今的职业发展模式有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职业生涯是方格架,而不是竖梯。”竖梯会限制人的行动——要么往上爬要么往下退,要么站在梯阶上要么跌下来;而方格架能让一个人拥有更多探索的可能。要爬到梯子的顶端只有一种方式,但要爬到方格架的顶端则会有很多方式。此外,方格架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而不是只有那些站在最顶端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是在竖梯上,大多数攀爬者都不得不盯着上面一个人的屁股。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不总是需要在一开始就做好计划,我们都想找到能让自己兴奋并且感兴趣的方向,但是这个寻找的过程既需要明确的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变通。所以,我建议大家应该同时确定两种目标:长远的梦想和“18个月” (之所以说“18个月”是因为两年听起来太长,一年听起来又太短,这表示并不一定要有完全确切的时间。)的短期目标。

    现在,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面临的选择是:硕士学位+两年(或更长)工作经验VS博士学位,而不是:硕士学位VS博士学位。这样“是否读博”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了硕士学位+至少两年工作经验和博士学位这两项选择哪个是对你心中的职业规划更有利的。

    对于我们来说,长远梦想不一定特别具体,但一定要有。因为一个模糊的目标能为你提供人生的方向。也许你的梦想是在职场独挡一面,也许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也许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这些模糊的目标都很好,有就要比没有强。

    有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走较为传统的路子,举几个小栗子:A的长远梦想是在大学讲堂上教书育人,那对A来说读博对ta的长远梦想就更为有利;B是学习市场营销类专业的,ta的梦想是在市场中打出一片天地,那或许早一些积累实战经验更为重要;C希望自己可以在企业中参与到企业技术的研究,也就是一个开拓者的角色,那读博对这个梦想来说也是更为有利的。

    面临选择的我们就在方格的交叉点上,其实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我现在理不清怎样的选择是最有利的,或者我并不知道怎样才可以通向我那个长远的目标。就算是最坏的情况,他造成的后果也不过是在方格架稍稍绕了远一点的路而已。但是要记住:爬到方格架的顶端会有很多方式,在不断的行走中,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广阔的风景。

    3.性别不是你作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与大家分享一个统计数字,在中国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中,女性比例约占51%。从这个数字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女性是完全可以做科学研究的,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女生在纠结自己到底该不该读博呢?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认同感不够,这种认同感缺乏的主要是受到了太多从小以来周围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从童年时期就被灌输了:男女天生就应该有分工这一思想。并且这种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进一步强化。

    1972年,唱片《做自由的你我》(Free to Be You and Me)在美国发行,其中有一首歌很有趣,这首歌叫《威廉想要个娃娃》(William wants a doll),讲的是一个5岁的男孩恳求父亲给他买一个女孩玩的布娃娃。

    差不多40年以后, 2011年圣诞节前夕,一段关于一个名叫赖利的4岁女孩的视频被疯狂传播。赖利在一家玩具商店里走来走去,闷闷不乐,因为玩具公司们想要“诱导女孩们买粉色的玩具而不是那些男孩们想买的玩具”,不是吗?没错。就像赖利所推理的,“有些女孩喜欢超级英雄,有些女孩喜欢公主;有些男孩喜欢超级英雄,有些男孩喜欢公主。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女孩都必须买粉色的东西,而所有的男孩都得买其他颜色的东西?”

    差不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23岁的我身上。两个月前,我买拳击手套的时候,店员在我选定了一款黑色的手套之后很自然的给我拿出了同款粉色的手套,或许在他们的意识中,我就应该使用一副粉色的手套。

    即使一个四岁大的孩子,想要摆脱社会的期望也得采取一种近乎反叛的行为。威廉仍然没有得到布娃娃,赖利也总是陷入各式粉色物件的包围中,还好,我获得了心仪的黑色的拳击手套。

    现在这个时期,人们拥有真正的选择权。我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最喜欢的选择。在选择中性别所带给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可以考虑进去的,但性别永远都不是左右我们做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希望每个走在人生岔路口的女生都问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女生喜欢在事业上获得认同感,那就努力的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有的女生害怕大风大浪喜欢岁月静好,那就给自己设计一个稳定的规划。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问问自己内心更喜欢做怎样的选择。如果你喜欢现在所选择的方向,喜欢深度的科学研究,有一种追求前沿科技的决心,那就什么都不要怕,选择读博就好。如果你有一颗教书育人,希望用自己所学感染影响他人的心,或许读博对你来说也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我一直觉得,在这种大方向的选择上喜欢不喜欢是大过应该不应该的,抛开周围为我们设定的性别固有模式,大胆的做出选择。

    4.小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下无非两点:

    1.喜欢最重要。如果你喜欢,请忽略周围人的眼光,大胆去追求。因为在更高的阶层上,存在很多欣赏你的人,你完全没有必要顾及井底之蛙的感受。

    2.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无所谓。设立一个最初的目标,就算错了也不要紧,没有任何人在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设定完后,大胆执行,在前进的过程中动态调整自己的目标,逐渐的走向本应属于自己的天选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M我到底读不读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sy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