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48/e957ac9ed79d87af.png)
何谓自由,什么是不自由的行为,自由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存在绝对的自由吗,自由如何成为可能,如何获得自由,自由的人和不自由的人痛苦有什么分别?
大多数人喜欢这样欺骗自己:他们认为做自己感觉良好或让自己舒适、轻松的事情就是自由,他们认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着性子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你喜欢太阳,你能到太阳上去吗,你想长生不老,千秋万代,可能吗?显然,自由并不是让你感觉良好,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想去做,不代表你可以去做,当你想去做,却做不到的时候,你定义的自由便消失了。那么到底什么是自由?
康德说,“自律即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自我主宰”,孔子也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自由是有限度、限制的,任何自由都是限制中的自由,任何自由都不能超过一个度。另外,自由的主体是我,是自己,是人。只有人才有自由,动物、植物没有主体意识,不存在自由的感觉,他们只拥有自然而然生灭的能力。人为万物之灵长,人的自由就在于拥有超越自然的能力,体现在意识的能动性。而人的不自由恰恰来源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随意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否定客观规律性就会导致欲望的泛滥,失去意识的能动作用,从而让人不自由。节制、客观都是理性的典型象征,如果说自然万物是按照大自然赋予的天性和本能而行事,那么,自由就是按照理性的原则而行事。遵循理性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即自由。人之所以有自由,就在于人具有用理性克制欲望的能力,而万物只能依靠自然性,或者说本能,自然生灭。看一个人是否自由,你就看他是否能够节制欲望,摆脱本能的束缚,你就看他是否客观的对待人、事、物。
我们知道,在理性领域,任何真理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真理的特征。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同样在实践领域,自由像真理一样,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特点。自由的普遍性表现在一种行为的出现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对人没有分别心,也就是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与人”。比如你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这种典型的双标行为,就不是自由的行为。当你选择了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按照自由的普遍性原则,你就默认接受了允许他人放火,不许自己点灯,失去了自由的意志。斯宾诺莎认为,“ 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越高,对自然的认识越深入,对自然规律把握越透彻,那么他在自然面前就越自由。他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想像下小时候我们看到打雷下雨都会感到害怕,等长大后知道打雷下雨是气象变化的规律,是必然发生的结果,就不会想着怎么去改变打雷下雨的现象,从而安静的接受这种必然性。当你知道了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规律,也不会去求什么长生不老。看一个人是否自由,你就看他对人对己的行为是否一致,内在的意志和外在的行为是否一致,你就看他对于事物必然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透彻。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绝对的自由,有,但不在这个二元世界当中。在二元世界里,当你还要去追求自由,说明你此刻是不自由的,至少不是很自由。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今天不能开始,因为海子今天不幸福。追求自由,即意味着接受此刻不自由,接受自我限制,所以康德说自律即自由。自由和自律是相克相生的,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对立,有对立就一定会有冲突,就一定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当你想要自由,却又不愿意自律时,即是在割裂自由和自律的联系和转化,破坏了自由的内在客观规律。换句话说,你得到了自由,就意味着你接受了自律、限制。你想要得到什么,控制什么,你就缺少什么,被什么控制,你就不会有自由。所以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真正的自由不是对于欲望的满足,恰恰是对欲望的克制和否定。多自由,就多自律。多自由有多快乐,多自律就有多痛苦。只有你还在二元世界,就不会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快乐,绝对的成功。我常说,不要把自由、快乐和成功当做人生的追求,当你把这些当作追求,你就自动接受了自律、痛苦和失败,可你在情感上自律、痛苦和失败又是你不想要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啊,你却希望把他们撕开。你不喜欢他,并不代表他不应该存在啊,你不喜欢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你能改变得了四季变化的规律吗,当然不能。你不喜欢的,却又客观存在,你去勇敢的接纳他好了,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接纳便是自由。
那么,如何在这个世界获得绝对的自由?答案是回到一元世界,也就是回到世界更本原的地方,回到太极世界,道的世界,一的世界,“道生一,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一元的世界,是一个更本原,更整体的世界,无所谓善恶、美丑、成败、得失、荣辱,快乐与痛苦,自由与自律,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存在这些对立面的区分,区分这些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解释和改造这个世界,而我们却陷入了这些名相、二元对立中无法抽身,忽略了世界的本原本质、忽略了二元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放弃对于万物的区分和对比吧,放弃对于善、美、成、荣、快乐、自由的追求吧。我想说,你的精神本自具足,你无需追求什么,你追求什么,什么就让你不自由。如果说人生是应该有一些追求的,那你就追求万物的平静、平衡好了,平静、平衡是宇宙大道的秘密,是大自然的最高智慧。凡是符合道的行为的,就是自由的行为。悟道之后,遵道而行,便是绝对的自由。未悟道,所以敢肆意妄为,没有自由。已悟道,但逆道而行,也无自由。老子《道德经》里道和德是分开说明的,道,可解释为本原、规律、真理、智慧、理性,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是合于道的行为,正所谓“人合于道则德”,道和德和二而一,所谓道德就是践行真理,知行合一的意思,一个道德的人,也是一个自由的人。
追求自由的过程,让我们感到不自由,于是痛苦不可避免的到来了,痛苦是追求自由的状态。对自由的追求越强烈,我们越是感到痛苦。为了获得自由我们让自己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之中,是否真的值得?不自由的人很痛苦,难道自由的人就不痛苦了吗?自由的人和不自由的人都很痛苦,但二者又有区别,自由的人的痛苦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很反直觉,有谁愿意主动让自己痛苦呢,自由的人,只坚持做理性要求的事情,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因为他明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本性,做理性要求的事是必然会痛苦的,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拥有更好的结果。他明白自由、快乐和自律、痛苦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不喜欢又必须面对必然会痛苦的,反应是正常的。自由的人体验自律和痛苦,是为了更好的体验自由和快乐。自由人的痛苦是短暂的,可控的。向内求,游刃有余,无欲则刚。而不自由的人的痛苦是被动接受的结果,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所以肆意妄为,他们被本能和欲望所驱动,只做自己喜欢和习惯的事情,然后无法达成期待的结果,只能被动的等待痛苦的到来,在痛苦里面体验者无奈的痛苦,痛苦本来是唤醒智慧的好方法,可是不自由的人还是无觉知,他还是按照他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和习惯,急切想要逃避眼前的痛苦,最后发现越是逃避越是痛苦,难以自拔。不自由的人的痛苦是长久的,不可控的。向外求,越陷越深,苦不堪言。
有道、德,有自由;
节制欲望,接纳痛苦,有自由;
与理性、自律和痛苦为伍的人,无疑他是自由的人。越自律,越自由;越痛苦,越快乐。反者道之动,深以为然。
关于小乙
王俊,相伯乐创始人,HR高管猎聘顾问、经纪人。致力于HR高阶人才的发现、甄选、测评、推荐与增值,标杆企业用人策略的研究与咨询,以及HR职业发展领域IP影响力的提升与落地。为人理性、佛系、独立。喜欢阅读、聆听、记录和思考。热爱生活、事业,追逐精致、潇洒、浪漫、优雅人生。了解更多,点击关于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