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写到,去年这个时候内心十分焦虑和不安,一方面是未完成的小论文,另一方面是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徘徊在开发、测试和产品三种岗位之间。
我深深地知道,这是由于人的梦想和当前能力不匹配所致,想要的太多,而拥有的太少。
作为典型的狮子座女生,我不允许自己过久的停留在纠结和不确定当中,只有具体的行动才是对我当前状态最好的救赎。
四月底花了一个星期写简历和反复修改,把自己从开发包装成产品。五月初开始面试,我始终觉得是运气,让我一次通过永辉的面试,这对于当时完全是产品小白的我,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至此,我的职业方向才真正确定下来,从复试到那时,我用了两年时间,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什么岗位既适合又热爱。而我,对于这好不容易找到的方向,一直心怀感激而又忐忑,我想努力把它做好。
1
在永辉,我负责了一个从0到1的项目,对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需求调研和需求收集,到产品设计和PRD撰写,最后到项目跟进和项目管理,每一个环节真真正正都参与其中,让我从产品小白踏进了产品角色当中。
同时,我的经理是一位很有耐心工作又极其负责的“工作狂人”。在他的指点下,我才知道,职场上的说话沟通不同于我们的日常交流,Office并不只是用word编辑文档,Vlookup函数是excel表格的入门基础,周报是一个星期的复盘与总结,应该认真对待......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熟悉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
亲自走过的路总比看别人走的路来的更加真实。熟悉产品研发的整个流程是我这个阶段最大的收获,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经理都放手让我自己去摸索最后汇报,不足之处给出建议,让我快速成长。如:独立向业务展开调研,以版本迭代的形式开需求评审会议。
我一直觉得,对任何知识的学习,系统化很重要。对一件事情系统化的认知就可以明确目标知道怎样实现,就可以完善系统的细节,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就可以有宏观的架构思维,知道哪个时间做哪件事,从而高效地实现。
熟悉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是做产品的第一步,想做产品还没开始的朋友最喜欢问,产品要做哪些工作。产品的日常其实是渗透到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产品研发流程和必备素质
2.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
在遇到经理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工作可以从早上上班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晚上下班,中途不浏览娱乐网页,不刷朋友圈和微博,直到我慢慢也习惯了这种节奏,因为产品太忙,没有时间做工作之外的事情。
经理采用电子日历办公,来安排一天的工作时间(excel表格制成五个工作日,分成上午和下午,每个时间段安排做一件事情,如10:00-11:00开周会,当天没有完成的用红色字体标注出来)。我不太喜欢这种形式,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死,让人有踹不过气的感觉,于是扩大了范围,只分上午和下午,用印象笔记,在每天早上正式工作前将to do list写好,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现阶段的每天工作安排
3.开始学会看书。
永辉注重团队沟通和员工成长,定期购买口碑不错的书籍让大家阅读,如之前看的《腾讯方法》。同时,经理也会拿一些入门书籍让我阅读,如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Don't make me think》,所以十几年来,只看学校课本的我,开始学看其他书并写读后感。
以下七本是书单里经常推荐的,我说要看完却总是没看,汗颜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苏杰著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Marty Cagan著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Jesse James Carrent著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Robin Williams著
《结网》王坚著
《浪潮之巅》吴军著
《影响力》Robert B.Cialdini著
△《腾讯方法》读后感
第一份实习经历帮助我从产品小白踏进产品助理队列中,但由于当时负责的项目是公司内部系统,给公司业务人员使用。内部B端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考虑太多用户体验,业务逻辑复杂,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将线下业务抽象成产品,使之线上化以提高效率。
我所在的部门,整个产品研发中心支持永辉的新零售业务,每天新开一家线下门店“永辉生活”和孵化的新业态“超级物种”,乃是和阿里的盒马鲜生做竞争。我一直想做电商核心,比如商品和订单,或者是一些更接近用户体验的工作,比如促销。我想了解UV、PV、DAU、ARPU、GMV等这些专业词汇,当时手上的项目已经不太符合我的需求,于是开始寻求改变。
△白板用于头脑风暴
2
之后,我有幸进入美团点评-酒旅事业群-境外度假事业部,不仅做了旅游,还离我想了解的商品、订单以及C端用户更进一步。也终于知道APP上的内容是如何在展示,商品是如何在进行售卖,O2O平台商家入驻和BD的职责。
至此我对CRM(销售和商家合作)-上单(上单模板和品控规则)-编审(免审规则和多角色审核)-结算(账单与付款)这一业务线有了初步了解。
这一阶段,我做的工作杂而琐碎,不再以项目为基础,而是具体的一个个小需求,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熟悉电商核心:商品和订单
自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放言“未来没有电商,只有新零售”开始,新零售的概念越来越火。但我觉得,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新零售,供应链都是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供应链的载体,其实就是电商后台系统。
电商后台系统两大核心:商品和订单,包括品类类目、商品属性、SKU和SPU、上单模板,编审流程、订单状态等。如果含物流,则有采购、仓储管理等环节。
△自己画的订单状态图
2.贴近用户,更加懂得“以用户为中心”的含义。
用户生命周期,即下图的AARRR模型,重点是获取、激活和留存。注册信息尽可能简洁,流程足够简单是提升用户转化的重要保障。
△AARRR模型
电商平台上,用户为了实现购买目的,会执行“选购商品-添加购物车-购物车结算-核对订单-提交订单-支付方式”这一操作,其中每一步都有用户流失,如何减少用户流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初只是增加订单提交页的“姓名”拼音这个字段,都斟酌好久,参考了携程、飞猪等竞品,订单提交页的空间资源太宝贵,每新增或修改一个字段都需要考虑用户体验。
△增加字段的两种方式
3.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挖掘需求。
每周关注数据指标,分析数据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从数据看用户习惯,挖掘需求,对比需求上线前后的数据变化情况。
△门票商品数据情况
总的来说,这两段经历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从整体到局部。在我是小白时,完整的项目让我对产品工作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在我半只脚踏入产品领域时,优化型需求和数据分析让我更了解用户。
3
产品是一个看似硬实力要求低,但软实力要求高的岗位。平时会通过产品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产品项目+互联网资讯三方面来提高自己。
互联网时代,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产品相关的知识,比如书籍,知乎问答,但这都是从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的一些咨询或视角,如果不体系化,将全部散在脑海中。
首先搭建了一个产品知识体系框架,日常通过书籍或文章补充相关知识点;对于产品项目,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要结合实际,尽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去领悟和总结;对于互联网资讯主要是浏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公众号。
△产品知识体系架构
我在每天坐地铁时会浏览产品相关文章,收集素材,提前一小时到公司将这些知识点抄录在笔记本并尽量领悟,以完善知识体系。
△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我将日常电子笔记分成了以下几部分:
▼只争朝夕·工作
▼似水流年·写作
▼博闻强识·学习
☆产品
☆个人
▼收集整理·碎片
☆微信
☆微博
☆知乎
...
(微博、微信等文章可以直接保存入印象笔记,推荐使用)
我深知自己离想要的目标还很遥远,比如,产品思维,项目汇报能力,沟通能力。但,不要急嘛,来日方长,先做好眼前,阶段性成长。
产品经理,文艺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爱美,爱跑步,爱旅行,愿我手写我心,余生不将就。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