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互不相识,而是我在河这边,你在河那边,没有桥,也没有船,我终究无法到达你那里。
一位上山砍柴的樵夫看上了汉水里的一位女子,可是却因为河水阻隔而无法接近,心里有很多遗憾,这首诗就描述了这件事情。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个"南"按字面理解似乎是南方的意思,就是说南方有一棵乔木,不可以让人休息。可是看下面一句"汉有游女"似乎不是指方向,应该是一个名词,联想到这首诗是属于周南下,所以理解为周南地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乔木是一种树干很直很高的树木,当人们走路累了,想要休息的时候,首选肯定是树冠很大,阴影很多的树木,而乔木并不是很适合。
下面点出主题"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汉水,或城汉江,是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汉江上有一名"游女",如果理解为正在游泳的女子,会不会香艳了一点?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在船上正在游览的女子,这个无关痛痒,重要的是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江,这名樵夫是在砍柴的时候看见了这名女子,山高水急,樵夫不可能有机会来到女子身边向她倾诉衷肠。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江太广阔了,就算樵夫想要跳下水去游到女子的身边,那也不可能做到,就算想要扎个木筏子划到她身边,也会因为距离过于遥远波浪又这么大而散掉。因此"游女"对于樵夫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樵夫一唱三叹,内心的忧愁就在这样的叹息中表达了出来。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是说山上有很多杂乱错落的薪柴,这些薪柴都可以用来做烧火的东西,可是我只砍那一种,所谓"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楚"就是荆条,极好的烧火之物。
这里表达了樵夫一心一意的感情,虽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树木,可是他想要的只有那一种,虽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美女,但是他想要的也唯有汉江上的那位"游女"而已。
下一句有意思,"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在我的上一篇介绍《桃夭》的文章中,解释过"之子于归","之"是代词,这个,这位的意思,"子"代指他或她,男女通用,"归"是指女子出嫁,古代人认为女子总是要出嫁的,她的最终归宿是在丈夫家,因此出嫁就是"归"。"言"就是我的意思,"秣"是喂马的草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有一天这位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我会喂好她的马,让这匹马用最好的体力,最饱满昂扬的状态驮着她出嫁。
为什么突然转到了这么一句呢?细细思之,当是樵夫看见汉江上的女子之后,心生倾慕之情,但是汉江宽阔,波浪翻滚,无法到达她的身边,痛苦煎熬着他,或许这就是命运吧。但是女子总有嫁人的那一天,虽然新郎不是他,但是他希望如果女子嫁人了,他能为她做点什么,去喂喂将要驮着她的那匹马,使马可以平稳的带她走向美好的归宿。
这是樵夫最善良的心愿,也是生而为人最朴素的愿望,他没有怨恨苍天,没有怨恨汉江,没有咒骂将他们分开的命运,他只是怀着最衷心的希望,希望女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好的生活。 对比现在经常出现在新闻中的"某某小伙因女生拒绝而杀人"实在有天壤之别。
下面又是四句叹息之辞,循环往复,多次的叹息表现了樵夫的情深意切之情。
再下面是"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和前面的意思一样,山上有那么多可以生火的薪柴,但是我只想要那一种,不论世上有多少美女,我想要的也只有那一个。
然后又是四句叹息,并以此结尾。
本诗一唱三叹,樵夫对"游女"一见倾心,但苦于江水阻隔无法向女子倾诉,虽然命运没有让他们相见,但樵夫没有怨怼之心,反而希望能够在女子出嫁的时候为她做一些事情,虽然连女子的姓氏名谁家住哪里都不知道,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上天能让他见到女子一面已经是最好的恩赐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首诗体现的尤为明显。
全文如下: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