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短,短到只有八句话,像是一首短诗。姑且把它摘录在下面。
“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否则,那就可怕。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国里的犹太人,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退一万步说罢,我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
瞀乱,是精神错乱的意思。
文中,鲁迅用六个排比的“我觉得”,表达了自己对民国现状的痛心疾首。写文章时是1925年,民国建立已经十四年,然而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仍然是帝国主义践踏主权、割占领土、开设租界、控制经济命脉;仍然是封建主义剥削农民、横行乡里、愚昧民众;仍然是官僚资本主义压榨工人、攫取剩余价值。军阀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三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人民头上,鲁迅对这样的现状很失望,所以才说“我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学过历史书的都知道,有一道题叫做: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答案也大概都知晓,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等等。归根结蒂,革命党没有自己的武装,没有彻底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决裂的决心与勇气,没有民众的支持,最终妥协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了解了这些内容,再看鲁迅那些“变成奴隶的奴隶”、“国民的心中别有一个国度”、“国民成为民国的敌人”、“烈士的血被人们无意中践踏”的结论,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民国以前,百姓受奴役;民国以后,百姓受新登台的主人的奴役,这就是“变成奴隶的奴隶”。许多人本是民国的国民,但他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变成了民国的蛀虫,也就是“民国的敌人”。国民对民国没有认同感,所以说“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辛亥革命烈士的血,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忘了,这在鲁迅的《热风-即小见大》中也有过批判,“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有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
凡此种种,使鲁迅意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国家要强盛,需要新的一场变革。
二十四年后,新中国建立,中国以全新面貌屹立于世界,可惜先生没有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