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舜

【 007“选优”——温暖的冰凉】
加入007不写就出局的写作组织,是为了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每周磨刀不生锈。
组织的规则是用来推动“进步”的,这个是规则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的前提。
第一次做“轮值组长”,开始从一位“小家长”的角度审视群体,关注大家的作业和言行。组长需要2部分工作:1统计组友的作业交纳及互评情况,2推动组内的作业“选优”,发现选优制度大家都没啥积极性,每次都勉强地选了出来。
尤其到第二周选优推进,基本“零”反馈。
这是为啥呢......???
我想,是否“选优”这个事情,对于大家而言,是一个鸡肋?甚至连鸡肋都不如?
于是,对组友进行了一次调查,基调是:既然无人反馈选优,那么就请明确态度。
得到对“选优”制度的反馈归纳整理为如下几条:
1:0支持——反馈信息100%不支持目前的选优方式。
2:标准问题——选优标准的问题,没有主题和写作结构框架的设定,就很难有一致的起评标准。
3:实现难题——选优需要阅读完组内所有成员的作品,这对大家而言是个难题,这估计需要60-120分钟,在时间碎片化的当下,很难实现,况且每周都要坚持做。
4:驱动力问题——没有标准就没有客观性,那么带有太多主观色彩的选优,其结果就失去了意义,驱动力也就消失了。
5:宗旨问题——007写作组织的选优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组织内产出少数更优秀的文章还是鼓励大家每个人都能不断突破自己,从而以每个单体的不断进步来促进组织的进步?
6:一些建议——既然每个人的文章都各有千秋,或者说,都在受到社群的影响而进步,那么如何推动这种进步的速度?楼上楼下彼此点评是不错的方案,但是如何提高这个点评质量和如何鼓励“扩大点评”的积极性,是社群良性成长的好路径。
7:结论——当下的选优模式无人喝彩,要么废止,要么改良。不管你选优的初衷是何等温暖,但起码,方式是缺乏温度的,所以,结果也是冰凉的。
【记忆中冰凉的“选优”】
记得30多年前那个严酷的冬季,学校把我们初三年级3个班级分成了2个快班和一个定向班。也就是将学习成绩相对低分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说既然考分低,方向已经定了,就不要影响其它想要读书的同学了。结果,瞬间看到了那些分到定向班的同学,眼睛里的冰凉与茫然。这种眼神,一直穿越了很多年延续到了30年后的初中同学会。学校这个动作,彻底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人生走向。
转眼,到了高中,那个选优动作更狠,4个班级,220名学生,优选了1个50多人的快班级,其余的全部是平行班级。也就是说,75%的学生,被自生自灭了。
很难评价学校的“选优”动作的是与非,但至今,我的心里是凉凉的。
【无可回避的“选优”,你站在哪里?】
“学而优则仕”的成功学观念,在中国已然立足数千年,科举制度如是,高考制度如是,求职制度如是。
只是,这些考核,都是有中心化的,有明确的标准制度,优点是便于度量,相对公平,使得无数屌丝看到了阶层上升的通道,缺点是丧失了文明和思想的多元化。
事实上,文明思想多元共存的时代,都是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比如中国的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代、欧洲的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代,但那些都是群星璀璨的大时代,诸神的降临,千年一遇。
如果没有那么幸运,那么就退而求其次,用既定的选优模式,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全球都一样,违背这个模式的社会形态,都会支付很沉重的代价。
这个话题就是当下流行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争论问题。
这个问题至少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没有结论的悬案。
【自然法则中的“选优”】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明确了进化论的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从根本上推翻了其信仰的宗教,否认了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与主宰,得出了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个观点的背后,是冰凉的物竞天择。
近些年,中国的中医界曾经产生过一种“中医有过论”,核心是中国人由于强大的中医体系的存在,挽救了大量本该被“物竞天择”淘汰的弱者,导致这些不良基因的人群得以繁衍,所以拖累了中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而同时代的其他种群人群被各种物竞天择洗礼过了,存活下来的人群,整体身体素质强于我们中国人。
很难判断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但我宁愿接受中医的温暖拯救,也要对抗冰凉的物竞天择。
这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是的,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你和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原则,做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