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生了5个孩子,妈妈排行老三,她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女孩,从小备受宠爱。
有多受宠呢?拿吃饭举例子吧。
在那个男尊女卑,逢年过节,女人围着灶台做饭,做完还上不了席面,只能在灶台前吃饭的时代背景下,妈妈在她们家和她姥姥家,不但要上席,还是端第一碗饭的人。
然而,自打妈妈嫁给爸爸,地位一落千丈,总是吃苦在前,吃饭在后。
从小在家里得宠,没吃过苦头的母亲,听到父亲自述家里的穷苦日子时,对这个老实巴交,诚恳善良,勤劳朴实的小伙子产生了同情和好感,自愿和他组成家庭,一起承担日后的艰辛于磨难。
爷爷去世早,奶奶独自把5个儿女拉扯大,妈妈进门后,奶奶卸下所有包袱,当了伸手掌柜。
俗话说长嫂如母,妈妈和爸爸一起辛辛苦苦供两个姑姑和叔叔上到高中毕业,成年后给姑姑找婆家,给叔叔找媳妇,娶妻进门后,还省吃俭用的不时帮衬着过日子。(爸爸的姐姐已经出嫁)
记忆中,妈妈经常在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掰不开镊子时愁眉不展,可是人前的她却总是喜笑颜开,不笑不说话。还总是用奶奶的至理名言来开导自己“怕啥,天塌下来 自有个高的撑住”。
她还在我们姊妹三个遇到不开心的人和事儿时教导我们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大师们最常说的那句“将心比心”或是“同理心”。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能用这么通俗易懂的话来教导孩子,在同村的几千个妇女中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
记得小时候,和别人家孩子遇到口角或冲突,母亲总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打架闹矛盾,俩孩子都有错,都要各自批评教育”。
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
好几次在听到玩耍的孩子们打闹时,只要是对方母亲先赶到现场,都会蹲下来拦腰抱着我不放,好让他们家孩子趁机来对我施以拳脚。
听到我哭声的母亲放下手里的活计跑来后,看到此情此景,马上了然,她把我拉到怀里,目光如炬的看着我,用巴掌在我屁股上重重地打几下,严肃地说:能玩到一起就玩,玩不到一起就散,拉偏手谁不会,这样的孩子,以后就要躲得远远地,晾着她。对方母亲听到后局促不安,面露尴尬,无地自容地拉着他们家孩子一起向母亲和我道歉。
母亲的巴掌落在我屁股上,疼在她心里。因为每次我都看到眼泪在她眼眶里打转。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自主独立,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姐弟三个。
母亲还教导我们: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我年轻时哪怕补丁衣服,也要穿得干干净净,平平展展。人要有骨气,咱们人穷不能志短,看不起咱们的人,以后就算是要饭乞讨,都要绕着他们家门口走。总之,要靠劳动过日子,不能好吃懒做,不能让人看扁了。
她一辈子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年近七旬的母亲在送走了父亲之后,开始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弟弟两个女儿懂事乖巧,母亲每天接送她们上下学做饭,忙地团团转,却笑容满面,容光焕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