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黄晓明做客李佳琪直播间直播带货。当李佳琪对黄晓明说:“大家都是来看你的”,黄晓明却低声连连否认:“大家都不喜欢看我”……
面对网络暴力,黄晓明是真的被黑怕了。
来自B站我对黄晓明的最初印象,是《大汉天子》中的刘彻,青涩但自信,意气风发。
不过近年来,黄晓明身上的黑料标签不断:闹太套;油腻;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道总裁玛丽苏剧;与Anglebaby的婚姻等等,一轮又一轮,都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有段时间黄晓明的影视作品产出质量确实并不好,但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就像我们平时工作,也不能保证每项任务都能高质量的产出不是么?
除下光环后,明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资金去生活,去支撑一个团队的运作,在不同的剧本间选择和博弈。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的思维、意识、追求的东西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现在,从玛丽苏的偶像剧中走出来后,照样能产出像《烈火英雄》、《鬓边不是海棠红》这样的好剧。
至于说像英语发音不准之类的,就更轮不到我们嘲笑了。我们平常说普通话还会有口音呢。况且,只会在键盘后指点江山的人,如何能嘲笑一个努力学习外语的人呢。
未知事情全貌,不要随意评价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
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其实只是在重新整理他们的偏见。
我们总在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将自己构建的道德标准任意嵌套,当别人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时,就肆意嘲笑;
我们总爱构想别人的行为,忽视行为发生的背景,认为吾之所想即为王道,然后随意抨击;
我们还喜欢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就出口评价,殊不知言语对心理的伤害,有时远远超过身体上的疼痛。
就像18年郑州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件,当大家都为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感到惋惜的时候,却有人称这位空姐遇害是因为穿着不当。在这些人眼里,黑丝袜就意味着诱惑,稍微性感点的衣着就等于不是好女孩。
来自微博鲁迅先生说:
我从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人心里总会有些阴暗的地方,羡慕、嫉妒、不屑、恶意或多或少,“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全过程,就闭嘴,不能因为躲在键盘后,就觉得可以散播心中的戾气,要知道人言可畏,你一言我一语,足以冲破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雪莉刚去世的时候,大家前脚还在讨论网络暴力的可怕性,后脚就跑到宋茜的微博下做道德卫士,指责人家冷血。可是“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回忆,如何能够感同身受。而且,我在难受在伤心,就一定要告诉全世界吗?悲伤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事情,旁人又能帮到什么?
宋茜微博别被嫉妒捆绑
《身份的焦虑》中讲到:
如果周围人过着跟我们同样穷的生活,即使住在透风漏雨的小屋子,我们也会觉得知足、幸福。但如果周围哪怕有一个人过得比我们稍微好一点,即使又有一个融乐的家庭,舒适的工作,我们也会有强烈的不幸感。
朋友圈发出国旅游,就觉得人家炫富;
发与另一半的合影,就是秀恩爱;
开着豪车的年轻人,就一定是富二代……
随意揣测,主观臆测是不公平的,不能因为心态失衡而对无辜的人恶语相向、口诛笔伐。况且,就算是真的在炫富、秀恩爱又如何,这也是人家的一种资源一种现状嘛,如何乱得到我们旁人来评价呢?
说一件就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
我的一个姐姐,在外贸公司工作好几年后,自己贷款买了一辆宝马,但是邻居们却说:“还是找个男朋友好哇,能给买宝马车”,还到处传播……
你看,总是这样,觉得自己认定的就是对的。
来自网络“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互联网虽有记忆,但人是可以选择性忘记的,雪莉、宋茜被网曝的记录仍在,我们却已经果断转向下一个讨伐目标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候你眼里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足以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言语也是有代价的。
嫉妒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此恶意中伤,相反,要让这种情绪成为奋斗的动力。收起失态的言行,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比对别人评头论足远远重要的多。
这是一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有善意也有恶意。我们不能直视人心,不能要求别人如何行为。但起码,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做个善良的人,善待自己也尊重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