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实录 - 写作这门手艺

作者: 子萱妈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5:54 被阅读22次
    读书实录 - 写作这门手艺

    书名:写作这门手艺
    副标题: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
    作者:(美)约翰·麦克菲
    译者:李雪顺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目录

    全书共分8个章节,分别是:进程、结构、编辑及出版人、引导、参照系、检验点、第四稿、省略。


    读书实录 - 写作这门手艺

    作者为《时代》、《纽约客》等杂志报刊撰写非虚构类文章,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作课。这本书就是作者论述写作过程的八篇文章,曾发表在《纽约客》。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原书来仔细读一读。

    第一章 进程(Progression)

    一开始要做的是:确定主题和收集材料。并以此为起点,进行结构的安排。

    要写出一篇非虚构文章,第一步就是收集材料。

    先确定采访对象,然后跟随对象做长途旅行。观察他的言谈举止,记录沿途发生的事情。

    收集到的这些资料笔记,摆在面前,接着就要琢磨,用这堆笔记来做点什么。

    第二章 结构(Structure)

    1、谋划结构

    截稿日越来越近了,你却迷失在这一堆资料里面,毫无头绪。

    该如何开始,如何安排使用这些材料,写就一篇文章呢?

    作者回忆他的中学英文老师教学生写作的方法:一个星期写三篇文章,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每一篇文后都要附上结构大纲。

    这个思路是说,先做出某种形式的蓝图,再用句子和段落加以表现。

    先谋划一个结构,让人愿意一页接着一页看。为非虚构作品谋划的这个结构,要具有一种吸引能力,近似于虚构作品的故事情节。

    2、卡片写作法

    作者把这堆材料做成了36张8厘米16厘米的卡片,每张写有两到三个编码词。把它们摆在一张1.2米2.4米的胶合板上。

    做其他事情时,不时瞄上一眼,最后发现眼光总是在两张卡片之间移动。一张写着“登山家”,一张写着“翻滚激流”。登山家哪里都可以去,翻滚激流则必须归入河流之旅。将这两张卡片并列排放,渐渐的,剩下的三十四张卡片围绕这两张组成了两个阵营。

    看到作者这个写作方法,我想起来,可以用便利贴代替卡片。在材料众多,不知道怎么安排它们的时候,用便利贴来帮助梳理脉络,谋划结构。

    3、写一个引子

    将文章分为若干部分,谋划好结构,为各个部分分配材料,接下来,你就可以随心书写了。

    作者建议,通常应该先写出引子,再去看那一推原始资料,并按照结构对材料进行分类。

    引子跟标题一样,应该是一把手电筒,能照亮整篇文章。引子是一种承诺。它承诺整篇文章会是什么样子。

    第三章 编辑及出版人(Editors&Publisher)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几位打过交道的《纽约客》的编辑和出版人。

    第四章 引导 Elicitation

    如果要写一篇人物专访文章,首先采访时要做笔记、录音。

    如果你表现出头脑跟不上趟,反而能够让你处于有利位置,因为采访对象会放慢速度配合你。

    对于想变成文字的问题,你可以一遍一遍地问他,直到答案清晰明了。不要张不开嘴。

    采访要彬彬有礼,还要尽可能地多阅读。

    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你阅读,就是力图把它们弄正确。

    第五章 参照系 Frame of Reference

    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物,有时候要用到参照物。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长相,可以说他长得像汤姆·克鲁斯。

    但是如果读者不知道汤姆·克鲁斯,那这个描写就是失败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以前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当代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那就不能拿这个人物作为参照物。

    我最近在读小说《山茶文具店》,其中有一段描写:

    我跑向店堂,一位年纪看来不到七十岁、典型的镰仓女士站在那里;但我以前没见过她。娇小的她穿着一件蓝底白色小圆点的灯笼袖洋装,手上的阳伞也是和洋装一样的圆点图案。头上戴了一顶优雅的花朵草帽,手上戴着白色蕾丝手套,全身上下看起来就像一瓶可尔必思。

    因为翻译的原因,我并不知道“可尔必思”是什么东西,但因为作者已经提前对人物的穿着打扮、体貌特征做了详细的描写,所以这个词并没有影响我的理解。

    这也是避免参照物选择不当的一个方法吧。

    第六章 检验点 Checkpoints

    《纽约客》杂志社有一个事实查证部。

    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单词,只要有事实依附于它,就要进行查验。通过查验,方可得到查证员的认可。

    文章中的故事可能是作者听说过的,但细节有出入,查证员要去一个事实一个事实地查证,保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百分百是确定无误的事实。

    差错一旦印成文字,进入图书馆,就会永远活下去。有人为它编目,有人严格检索,有人把它写进芯片。在岁月的长河里它欺骗着一个又一个研究者,并且使他们犯下新的错误。

    作者在这一章讲了查证员的工作,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查证过程。

    第七章 第四稿Draft No.4

    一篇文章总是要经过数次修改。

    开头部分尤其困难,不知从何下笔。

    作者建议写第一稿的时候,只管把词语抛出来再说,脱口而出,想到什么说什么,胡言乱语,全都可以说,随便怎么说。

    接下来就是对文章的加工和修改。第一稿完成后,就可以先把它放在一边。但你可能在开车的时候还在思考哪个词语用的不当,哪个例子可以再换一个说法。

    如果连第一稿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有接下来这些思考过程了。

    你一天可能只写作了两三个小时,但实际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大脑都在思考它,哪怕在你睡着的时候。

    但唯一的条件是,初稿已经存在,写作才算真正开始。

    第二稿写好后,把文章大声朗读一遍,删除朗读过程中遇到的华丽词藻和无意义的部分,第三稿就成型了。

    之后进入第四稿阶段,用铅笔把词语框起来。这些词看起来可能不太准确,或者还有其他词能够代替它们。

    有些文章在发表后,过了几年时间,由于一个机会,作者的相关知识有了拓展,还会觉得这篇文章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八章 省略 Omission

    出于各种原因,一篇文章可能要经过多次删减。把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省略的部分删掉。

    作者在本章回忆了《纽约客》的编辑对他的稿件进行大幅度删减的过程。

    就像雕刻家要从一块石头上剔除掉大量的材料,才能逐渐显现出想要表达的东西,作家也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写出精炼传神的文章。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编辑们对文章成形并发表所做的工作,我提炼出来这些干货,与大家分享,希望在写文章时能够借鉴一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实录 - 写作这门手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l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