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小感

《我们仨》小感

作者: 阿颖果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0:09 被阅读0次

迫不及待打开了《我们仨》,第一部分写的是杨先生送走钱老先生,离别向来都是感伤的,但是杨先生的这份感伤很压抑很沉重,以至于描写出的那段时日像梦境又像幻觉,总之,杨先生是在恍恍惚惚中度过送走钱老先生的那段日子。离奇的驿站、小船、船公船婆、那样的烟雾迷蒙,读着读着不自觉就跟了作者的脚步在这样的场景里飘摇。

适逢冷秋阴天,又早起没来及吃早饭,我看着书也有些恍恍惚惚不知所出。

读到第二部分人就轻松了,从两位先生青年出国求学,在异国的求学、“探险”,到回国后工作、住所的几经辗转,看到的是他们的好学、豁达。再到钱媛的治学严谨、从青年时期的“尖子兵”,从事教学工作后勤勤勉勉,鞠躬尽瘁。。。。。。高贵的品质都令人钦佩。

然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从钱媛出生,钱老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到钱老与女儿“最哥们”,三个人相守相伴互相照顾,满满的都是爱!三个有着独立的事业、思想,但又谁都离不开谁,每个人在这个家庭中都有不同的位置,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钱老像个船长,指引杨老母女,解答她们的疑问;杨老照料他们,陪伴他们,鼓励他们,是这个家庭最坚强的后盾;而钱媛更是杨先生所称“此生唯一之杰作”,童年给家庭带来欢乐,成年后又事事贴心照顾父母。

凡此种种,放在如今可能一些家庭不难得到,但在他们所处的动荡的年代,这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读到圆圆病逝,让人潸然泪下,因杨老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因圆圆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这一方面源于她幼年就体弱多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事业,不对,于她的角度应该是教书育人,说她为他人牺牲并无半分虚情,也为着自己崇高的理想,呕心沥血,才导致60岁便与世长辞。

另外,以我这个俗俗的俗人的眼光,最惋惜的莫过于这个优秀的家庭就此终止了——圆圆未育有子嗣。我总在想圆圆的子女应该良善、博学、开朗、敬业。。。。。。嗯,完美得令人无法想象。于是,我又想,二老作为父母为什么没有提醒圆圆成为母亲?对了,他们是最最民主的父母,不干涉她的自由和选择,所以这样的结果情有可原。

那么我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原因。果真!查了些资料,得知圆圆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个便是她大学时期的同窗,同学美工,我猜想,他们应该是志同道合的结合。但是,时代你到底对这个优秀的灵魂造成了多少伤害!在她正值盛年,所谓适育龄期,她痛失爱人,她要在时代的夹缝里求生存,还要照顾被陷害的父母,还要做“尖子兵”,这桩桩件件都令人心力交瘁、应接不暇,哪里还有时间精力繁衍后代。所以,都怪那时代,只是时代有主体么?有!我们每个处于时代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主体。辉煌的是时代,而造就辉煌的是这个时代的人,残忍的是时代,制造残忍的也是人。所以,怪时代,怪那些不明就里胡作非为的人们,让我们的圆圆,让一个完美的家庭没有继承者。

转念想,真的没有继承者么?他们的亲友、同窗、同事、学生,甚至去、无数我这样的陌生人,都在怀念他们。他们没有子嗣,却有了千千万万的纪念者。

还有,他们留下了优秀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倾注毕生的心血,能更准确、久远地记载他们的精神,从而发扬光大、流传于世!

人生若此,足矣!

相关文章

  • 《我们仨》小感

    那是个动荡年间,是敏感时期,时局不稳,总让人有种前刻的安逸仿佛梦过一场的感觉,随即生活就会陷入一片混沌,猝不及防,...

  • 《我们仨》小感

    迫不及待打开了《我们仨》,第一部分写的是杨先生送走钱老先生,离别向来都是感伤的,但是杨先生的这份感伤很压抑很沉重,...

  • 《我们仨》小感

    《我们仨》存在于书架上有一段日子了,一个早醒的早晨,让我在书架上一眼相中了它。相遇就是这么偶然。 这个早晨,加一个...

  • 《我们仨》——小感

    「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

  • 《我们仨》阅读小感

    想要做的事情务必要赶紧去做 若不然,兜兜转转,还是想要做 就像我想要学好英语,想要把杨绛先生的书读一读 英语已经坚...

  • 相守相助——《我们仨》读后小感

    早听说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很好看、很温馨,却一直没机会没时间拜读,直到这个月单位空闲下来,才专门静下心来看。...

  • 也是我们仨

    是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由感而来的。 先生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

  • 《我们仨》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完成的长篇回忆散文,时值丈夫钱钟书先生去世四年,爱女钱媛去世五年。书中回忆了一...

  • 《我们仨》有感

    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今天就来写写对这本书的小感吧。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用心记述...

  • 我们仨:越简单,越幸福

    文/ 小婷半清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里,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lq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