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本课编排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出了送别的情景、时间和作者的孤寂之感。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作者虽然官场遭遇坎坷,决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操。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出了敌军仓皇出逃的景象,流露出对敌军的蔑视。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苦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在教学中,我以“解诗题——识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的顺序展开教学。生字教学,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生字渗透在古诗的朗读环节。在朗读环节,设计两个朗读活动,一读正确,二读节奏。在一读环节,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通过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在二读环节,我先进行范读,然后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按照节奏练读。
朗读过后,进入明诗意环节。我先带领学生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①借助注释②借助插图,想象画面③查阅工具书④扩词。我请同学们利用以上方法,理解古诗意思。在这一环节,学生在理解重点字词后,大致理解古诗意思,但是还不能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学生比较倾向于将诗意一字不差地写在书上,所以这一环节花费时间略多。
在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悟诗意环节,显得苍白、牵强。悟诗情环节,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次朗读后,诗情并不明朗。在教学《塞下曲》和《墨梅》时,在教师不断引导下,学生能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但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因为没有出示写作背景,学生不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总而言之,这一课古诗教学进行不太顺畅,在感悟作者情感方面,没有给学生提供好支架,没有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这一环节进行较为肤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