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温泉小学 何慧
为什么理论学习得多,看课看得多,学习心得也写了,自己课堂上的变化却不大?陆游冬夜读书的感悟已然告诉我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开课后最大的体会。回顾自己的撰写的第一稿教案设计到最后的第五稿,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教学板块变少了,学生的活动变多了;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更细化了,想办法做到了人人参与。
原先第一稿的第一个板块是看图猜诗句,想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复习古诗名句,并没有涉及整首诗的复习。第五稿的第一个板块,定位为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助复习整首古诗。于是我将教学策略改为默写古诗。特别感谢陈老师的建议,给了我设计的灵感。我从之前抗疫期间居家学习里提交的作业中,筛选出高频错别字和容易背错的诗句,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整首诗的默写。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古诗有九首,为了在短时间内,能让每个学生多复习一首,我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默写不同的古诗。这么做,一来学生没有偷看旁边同学的机会,断了他们的后路;二来在小组交叉检查时,不知不觉又多复习了好几首。在写下第五稿的设计方案时,心里很明确,要先进行个人学习,再到小组中进行交流,通过互相检查,帮助学困生把缺漏补上。
学生默写后,我让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判断,自己默得对不对。虽然每天都在班上提醒学生答题后要检查,但总有一些学生没把这话当回事,检查也是应付了事,会错的还是照样错。这次的课堂活动不同了。先让学生用铅笔判断自己写得对不对,再打开书本用红笔批改,确认自己的预判与实际答题情况是否接近。订正时,不让看书,“逼着”学生记忆正确的内容。看清正确的诗句内容后,合上书本,开始订正。学生完成个人任务后,到小组中交叉检查,帮助其他组员看看有没有遗漏或没订正对的情况,并用蓝笔做出标记。经过三次检查,在班内走了一圈,第一次做到了全员一次性订正过关,当即肯定了学生付出的努力,小组同学的互帮互助有成效。
其实,当学生进行到自己检查与订正时,所用时间已经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时间。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后面时间来不及怎么办,转念一想,还是让学生把这件事做完,不赶进度,慢才是快,试试看吧。原先这个版块计划用时10分钟,实际上花了21分钟。不过自己最后定的也只有两个板块,一是默写古诗,二是运用古诗,事实证明还是来得及把课上完的,不赶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正确默写古诗,才有机会在运用古诗里得分。
第一稿的第二个板块是分析例题,归纳方法,预设了三道题目。在第五稿中,我对题目做了修改,整合为两道题。设置一道多选题作为例题,用反馈器表决,训练审题能力。另一道填空题,用来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前面总结的答题思路学以致用。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能力,题目的信息量太大,没有留足充分的思考时间。应该要让学生把思考过程写在纸上,想清楚后再用反馈器做出选择。刚开始,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道多选题,平时的多选题都会在题目中予以提示。当三个学生给出一个选项后,我做出了提示。接下来提供的答案选项才变成了多选。我应该在题目中用括号提示学生的。
这道多选题考的是哪些诗句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有四句是本学期要掌握的诗句,还有一句是课外古诗,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曾提到过。请到第七个学生,终于出现了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做出票选后,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位学生选对了,也就是提供选项的那名学生。我的提问策略是,先挑选选择错误的学生,把一些选项排除,在排除的过过程中,揭示了为什么这句诗不符合题意。讲到课外古诗时,顺口把讲解的机会推给全班学生,学生第二次读题,有人就发现自己第一次选错了。要是当时请那位唯一选对的学生来说说理由该多好呀。这位学生是班上的中等生,一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则可以达到生生互教的效果。
虽然这一选项的解析也是出自学生之口,但总感觉有了遗憾。为什么当时会那么“顺口”呢?因为平时自己就是“讲太多”。下课后,我肯定了那名学生的审题十分敏锐,进步很大。到了第二题,我在设计题目时,特意将“划出关键词”的字眼放在了题目的最前面,但是从课堂情况来看,能圈画关键词的人数还是很少。虽然全班都知道空格要填哪一句诗,个别学生有错别字,但是没有达到审题的同时要划关键词的效果。反思前面一题的教学,我也没有刻意提示或给学生做出完整的示范该怎样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导致后面回答第二题,鲜有学生圈画关键词。应该要在前面的环节再慢一点,把圈画关键词的动作强化给学生看,紧扣答题思路中的“找词”。这样一来,学生做到第二题时,也许会记得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了。
第二道是填空题,我挑选了一份作业,一份有划出关键词的作业,另一份没有划出关键词。学生第一时间不觉得两份作业哪里有错,我也没有再用反馈器,提示划关键词后,让学生读题,我在台上划关键词。现在想来,是不是在提示划关键词后,让学生自己补划关键词,接着交流分享分别圈画了哪些关键词,从而得知学生是怎么审题了。还是习惯问题,看到学生出现不会的现象,忍不住要包办,急于告诉正确方法。“慢才是快,少才是多”,时间也是来得及的,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呢?自己得出的结论比直接听老师讲的印象更深刻呀!
第一稿的第三个板块是采用小组活动,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分工收集有关四季的课外古诗,进行拓展。第五稿的第三板块是让学生从错题本中挑选一道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题目,在小组内交流分享,选出一道题目,考其他小组。后面考虑到一节课的时间来不及,放在第二课时实施。既然是古诗复习课,还是先解决课内,打好基础后,再向课外拓展延伸,不贪多,少才是多。
从表面上看,从第一稿到第五稿,课程的构思不断完善,实际上也是自己两周听评课的结果。从一开始没有好思路,到汲取不同学科复习课的优点,加上与年段老师的备课讨论,日思夜想,一天改一点,一天减一点,才有了这节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的复习课。尽管在课上,还会有回到教师中心的冲动,但现在开始改变一些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唯有做出改变和有思考的实践,才能更接近教学之道。“慢才是快,少才是多”,后面的复习课,将会继续遵循这一点,帮助学生把基础夯实,一起迎接期末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