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书笔记

作者: 梦想家_TT | 来源:发表于2015-01-28 19:31 被阅读317次

    书名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作者      :黎万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01

     参与感·黎万强

    花了大概4个多小时。

    小米太火爆,作为小米的创业联合创始人之一,黎万强出书介绍小米成功的秘诀,自然是轰动的。

    但是,PM们可能要郁闷了。

    整本书感觉像是小米的广告,读来让人觉得好像加入这么个团队是足够热血又足够有前景和未来的事。

    先说书本本身

    一、参与感篇

    先丢出一个大概念引领后边各个篇章,指出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提出了“参与感三三法则”,即:

    三个战略:爆品、粉丝、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么?口碑本质是用户思维?然后就到了参与感?个人觉得可能有些牵强,暂缓评论。

    二、产品篇

    产品开发中如何和用户互动?怎样让用户有参与感?

    1、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开放给用户: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双赢局面。

    2、小米基于论坛讨论来收集需求,用户的参与及最后实现完成的产品中,用户觉得:啊,这个是我提的创意。这种参与的感觉大部分用户都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

    3、专门为最初的100个用户拍摄微电影,增强参与感。

    同时,内部员工也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用户的参与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创造价值,潜移默化强调着荣誉感,责任感。

    作者在其中举了些小米团队亲身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蛮接地气。

    三、品牌篇

    提出: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实际操作难度不小,且很多创业公司是没法做到的。

    提出概念:为发烧而生。

    这句广告语非常棒,没有明显硬伤,还显得挺有逼格。

    从域名、吉祥物、发布会、传播方式、海报等各种方面印证参与感。

    总结:幽默感,勇于自嘲,甚至自黑。

    四、新媒体篇

    从传播渠道上折腾自己的路。

    微博、微信、QQ空间。

    在新媒体上的尝试,也抓住了这些平台所带来的机遇。

    总结: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先做服务,再做营销;讲人话;让粉丝成为员工;UGC

    单独讲了论坛这块,小米把论坛作为一个用户的俱乐部,老用户的家。

    这部分并入新媒体,个人觉得不是很合适。

    五、服务篇

    先从自己内部做,服务意识的培养及环境,好的环境,让员工去做服务时更舒畅。

    提出:“快”是做服务的根本。

    六、设计篇

    作者设计出身,对这块发言权更高一些。

    用设计的想法去做了很多事情,也提了些设计管理、面试等内容。

    总结:设计要真实,给用户期待感,一图胜千言。

    个人觉得这部分与“参与感”的契合度不高。有点偏,可能是我阅历太浅,没看懂深意。

    七、阿黎笔记

    从这篇开始不再属于参与感中的架构,更多是作者自身多年的一些成长和感悟。

    提出:亚文化是PM的必修课;科技要能慰藉人心;创业要热爱。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设计本就源于生活,这话一点没错。

    对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看法:爆扁爽。

    1、产品策略、结构要“爆”-一两款爆品就够了,做精,让用户尖叫;

    2、组织结构要“扁”平化,公司扁平,无KPI,两个重要条件:

         ①、一流团队;

         ②、公司成长速度要足够快。

    3、团队激励,就是要“爽”,员工爽,就会自我燃烧。

    个人非常认同,优秀的人的内在驱动力很强大,燃烧起来所创造的价值是令人惊叹的。

    整本书到这基本结束了。

    大言不惭的来写点评价:

    小米能成,但其他人和企业呢?不得不说,很可能失败。

    贯穿整本书的几个词:参与感、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些词都是足够牛逼的词,可是多少能做到呢?多少是只说不做?做的时候又会出现多少的问题?

    最重要的几个问题:

    1、你敢赌么?

    2、你的产品适合做参与感么?

    3、足够牛逼的团队有么?

    4、好机遇的市场?

    先说第一个,赌。

    雷军、黎万强这些创始人都算是攻城名就的人,有钱,有人脉,其中没有谁是生活有很大压力的人。

    这个背景,从心理上说已经具有创业的很大的本钱了。

    也许你会说“破釜沉舟”也是种勇气,没人能否认这样的成功是非常刺激的,可是,大多是还是死的彻彻底底。

    “专注”这个词说起来容易,真是太难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不是空话,因为他们做到了极致,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关是不可逾越的,跟一个人成长环境、性格,思维方式等有太大的牵连,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改变太难了。

    以上这些不是说一定怎样,但是有多少人敢去赌?有人赌输了能再来,自己能么?问问看。

    另外一个,产品方面。

    非常同意豆瓣上在阅读方面的达人“秋叶”的观点: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培养出有参与感的粉丝。

    小米的手机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本质是一台小电脑,这种产品具有足够的空间让消费者体现自己的个性,并分享自己的个性玩法引起大家的认同。

    比如手机可以做桌面、屏保、APP、拍照、外饰,太多太多了。

    假如你的产品是一台普通的微波炉,请问你想怎样让粉丝制造出参与感?

    其实微波炉还不是最惨的,至少还能分享做菜的攻略,可能性还是很多的,但是洗衣机和冰箱呢?

    能否拥有诱发参与感的产品,的确不容易的事情。

    化妆品能做参与感营销吗?有的有希望,有的很难。更多是玩品牌轰炸或社交口碑传播。

    杜蕾斯的卖萌互动营销算小米式的参与感吗?我看也不是,但人家至少在努力做一个有性格的品牌。

    然后说团队,我做了快三年的产品,感悟最深的就是“人”,哪怕遇到了机遇,没有合适的人,大佬们的之间的态度,想成功太难了。

    想做参与感的产品,聚拢的员工至少是要有情怀有能力的,就如乔布斯,1/4时间都是在找人才,一个人才顶100个平庸的。

    市场方面,国内备受“国产山寨机”的困扰,一家非常拿得出手的公司都没有,那时候华为还不像现在这样。你的产品的环境呢?

    有多少很有意思的产品都是出现的早了,时机不对,效果不够,没多久之后,死了。这需要对市场的洞悉和把控,这个能力有多少人拥有?比如打车软件、智能穿戴、外卖、上门服务。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方向,可是十年前做了的话效果能有多少呢?

    再多吐槽一句:作者写的还是比较实在的,比那些鸡汤式的营销好太多了。

    从这本书看到很多,原先知道的又加深了印象,原先不知道的也补充到了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感谢这本书。

    以一句名言来作为结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与感-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ql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