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把孩子养大的这几年,我因为有家人一起帮忙养育,不觉得养育孩子有多么艰辛,我也觉得这几年我把自己能够给到孩子的都给到了,关爱陪伴每天都在,欢声笑语多过哭闹,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温馨愉快的。只要没有跟外界的交往和对比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昨天我就纠结在这么久孩子不怎么称呼人,不称呼我,在外面遇到人让打招呼也不喊,于是,昨晚我发了脾气,自以为算是教训了一番,甚至说了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的话,今天开始后悔,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希望孩子能够开朗地喊人,在家在外都活泼可人。但,我不知道这件事我是否是过于去纠结了还是怎么的,今天去接孩子问他的想法,他仍是不愿意都回答甚至回避这个话题了。我可能陷入了"追蛇效应"里了。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追蛇效应”:一位农夫在野外割草时不慎被毒蛇咬伤,愤怒之下,他抄起镰刀拼命追赶毒蛇,想要报复。在他全力追逐毒蛇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自己伤口的处理,结果毒液迅速蔓延全身,最终危及生命,而那条毒蛇早已逃之夭夭。很多大人忘记这个深刻的道理: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外部的问题,试图迅速解决或消除它时,往往会忽略自身的状况,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放下情绪化的反应,关注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与其急于解决问题,不如先处理好亲子关系中的“伤口”,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常常扮演着这位农夫的角色。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亲子关系的维护,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结果,不仅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使得亲子关系紧张,沟通障碍加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这种“追蛇”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而非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式。所以,这件事背后是不是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是怎样的?这也许是我要先去了解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