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三国演义》,看到马谡大意失街亭被斩后掩卷沉思。我在思考一个连续性问题,为何马谡会被斩?马谡为何会失街亭?诸葛亮为何让马谡守街亭?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回答这些问题后,我又联想到目前在企业管理中为何有许多的职业经理人会折戟沉沙。
首先回答马谡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评价“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评价很高,这样的人在三国时也算一流人物。
然后回答诸葛亮为何会让马谡守街亭。马谡是诸葛亮器重的人,当然会讲将关键的事交代给赏识的人去办理,这也没错。虽然之前刘备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毕竟后来有在平定南蛮上功劳卓著,诸葛亮识人用人还是可圈可点的。
第三个问题,马谡为何会失街亭?既然该人有才华,又有上司支持,为何会街亭失守呢?是对方武力太强?当然,对方是张郃,三国名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街亭只要马谡安安稳稳的当道驻防,守个几天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外的原因不是主因。问题就出在马谡身上。在马谡看来,守街亭不算大事;在马谡看来,守街亭只是轻易增加其军功、资历的一个小事情;甚至在马谡看来,守街亭只是丞相让他历练的一个机会罢了。所以,在马谡看来,这不是个事。这样,理所当然,他不听王平的建议,而“驻军南山”了。再加上对方是张郃,焉能不败。虽然时间不能倒退,历史不能回演,但我们假设,如果马谡真的守住街亭不失,历史会怎样?早有历史学者证明这也掩盖不了诸葛亮北伐失利和蜀国衰败灭亡的命运,这是迟早的事。也就是说这件事按马谡的思考是对的,守街亭是个小事。但聪明人往往栽在小事上。
最后一个问题,马谡为何被斩?有人会说马谡立过军令状,失街亭理应斩首。部分对,但不全对。纵观三国,立军令状后失利而没有被斩的例子很多,比如关羽华容道义放曹操。说直一点,杀不杀在领导。杀马谡,我想诸葛亮是痛苦思索一番的。因为关系到领导权威。他要为北伐失利找一个借口,无论这个人是亲人还是亲信,正所谓“丢卒保车”。
“马谡”的困惑历史讲完了,回归正题。为什么很多职业经理人或企业管理的经理们会往往干着干着就干不下去了,最后会折戟沉沙?这就是“马谡的困惑”。要破解“马谡的困惑”,我认为一句话:不能在关键时刻(事件)掉链子。
什么是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或事件不是由管理者决定的,他是由后果决定的,也是企业领导者或上司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时,如果处理不妥当,后果很严重或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同就很危险。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后果,并和上司进行明确的沟通,定下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并及时汇报进度。如果领导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就需要提醒领导。如果领导有明确的指示,就需要按领导的要求进行落实。关键时刻(事件)的识别要靠己。
“马谡”的困惑如何不掉链子?
在清楚了解事件的后果和领导意图后,就需要严格落实了。聪明人可以省力省时,笨拙的人可以一步一个脚印,但整个进程需要受控。如果这个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畴,可以寻找外部资源,这就是为何很多企业领导需要智囊团的缘故。在确定了关键事件后,就不能出错,否则就会出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