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2

作者: 铁篱笆 | 来源:发表于2023-07-15 16:18 被阅读0次

    情节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中,不同的人(主要是性格不同)表现出的着装、心理、行为、语言、表情等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因为这种差异而带来的互动、冲突。

    如儿童文学《村子里的打鼓龙》,第一个情节就是,在一个村子的中午,大家都在午休,环境特别安静,突然街上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大家愤怒的打开窗户:打鼓龙就这样出场了,显然从这个情节能看出打鼓龙是一个不能与环境良好互动的新人。

    然后,再以时间为线,以笔为针,将一个一个情节串联起来,就组成了一篇文章。

    从这意义上说,情节和我们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情节是不连贯的,它是一个一个“情节短片”连接而成的。

    文章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情节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想法,就要有针对性地去选取某一类的情节。

    如你想写一个英雄,他能力强、有格局,坚韧不拔。

    那就要刻意选取一些情节去体现。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很轻松就能解决,这样就显得他的能力很强。

    比如描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别人上山都是结伴而行,而且是三碗不过岗,而他却敢只身一人,喝得酩酊大醉,独自过岗,结果还把老虎给打死了,那他能力自然是强。

    一个人明明做了好事,却被误解,但为了大局,却选择沉默,甚至将错就错,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明明凭借自身的能力可以去反抗,为了大局却选择隐忍。这就显得很有格局。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情节。

    与人打交道最多的是困难,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困难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

    英雄人物肯定是选择后者,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越往后,怪越来越难打,困难也越来越大。英雄可能会被某一个能力更强的怪打倒,但他决不会被打败,他总能克服各种困难(包括他人善意的规劝,恶意的攻击,自我的怀疑等等),最后打败最大的妖怪,取得成功。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情节,主人公都是坚韧不拔的人。

    但在情节的选取时,还要注意契合读者心理。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因为勇救落水儿童,荣立二等功。

    他救人之后就直接回家了,并没有去跟别人说起过这个事。过了大约两三个月之后,在和他的舅舅聚餐聊起这个事时,他舅舅才知道。而恰巧他舅舅认识电视台的人,主动跟媒体沟通,媒体才开始宣传。而部队在看到地方的新闻时,也才知道他救人的事,这时才想到给他立二等功。

    在使用这个素材去描写情节时,如果想通过他救人后得到正面激励,进而鼓励人们也见义勇为,那就要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比如他的舅舅认识电视台的人,这个环节就可以改变一下,因为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的舅舅都认识电视台的人。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联想,觉得做了好事未必有好报,最后还得靠关系才能被发现。反而容易大家降低见义勇为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节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ub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