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9
据刘禹锡的《陋室铭》,刘先生应该也是爱读《金刚经》的同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由刘先生所用的〝金经〞一词,我分析,哪怕不爱读,至少,也必然通读过《金刚经》。这是一部很深奥的经典,我也有很多部份,并不是读得很懂。特别是这一句经文…
【若人言,佛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
我常遇到也有读过《金刚经》的人,经讨论后,我们都在疑问着,佛在全然地澈悟之后,还一直对人讲道理,那这是不是说法呢?这究竟该怎么理解?
【〝眼识〞,佛是有这么说过。但这个被说的〝眼识〞,是对应着对方的根基及需要,而被佛施设出来的方便善巧。】
以上的内容,是我说的。我把真切合实际的状况说出来,仅此而已。
说出实际的状况出来,并没有谤佛。
没有说出实际的状况出来,或说出偏离实真的状况,才算得上是谤佛。
所以,我的这种说法,不算是…言佛有所说〖法〗。
那什么是【佛在《金刚经》的背景下说:若人言,佛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的内涵呢?
这便要问:这位谤佛的人究竟是做了怎样的事,才会产生了谤佛的事实呢?对此,不妨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
人之所以谤佛,就是因为没考虑到…佛是因为见到情境之所适,由于方便施设的缘故,才会说出〝眼识〞等等相关的名词。依照《金刚经》的背景下,若真有谤佛实质的,谤佛的这位仁兄,他应该是这样的人…他没能分辨情境就说…佛就是有说〝眼识〞,但这位仁兄又不将情境之所适及方便施设的前因后果都给通贯出来(主要还是由于他并没下过功夫去了解真实背景),他的知识仅仅只停留在对〝眼识〞的〖狭隘浮浅知解〗之上,恐怕,这就会误导别人去了解佛的本怀,而令自彼死在〖佛明明就是有说过眼识这词的呀〗的这种〖表述法〗上。正是〖这种带了偏差的表述法〗在误导人,所以,这种偏差了的行为、或是会导致偏差的行为,才会被称作为…谤佛。而造作出这种行为的行为人…这位仁兄,也也是所谓的…谤佛者。
但要是能深切、并通贯地认知全局,进而足以将佛所说〝眼识〞的情境予以正确还原;如此,不但能对这里头的脉络作充份且正确的领略,进一步还能体悟佛的本怀时,甚至还能正确地引导别人,这就不再是谤法了,而是护法、乃至是弘法的了。
这里的语境:〖法〗=〖带了偏差认知的表述法〗(但在别的语境里,法,可就未必都是这个语境里的内涵了,这点,一定要辨明清楚!)
试想,真能说出实际的状况、并契合其人当下情境之所需而表达出来的表述,怎么可能会谤佛呢?
由上可以确知:
说佛说到〝眼识〞的诸人,光凭他们这一小截说法,尚不足以判断其人是否谤佛,而要再看更完整的脉络,且是如实的,方为妥。倘若看不到完整的脉络就说这人谤佛,或根本不去看完整脉络就说这人谤佛,恐有谤佛之虞!?为了不在不小心间就墯入了陷地,那么,我省悟到,我得检查一下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究竟是偏在下面三点中的哪一个…比较多呢?
一、按对境而引述相应的佛之用词,说这词是佛说的,只要产生正效益,这便是恰当的。
二、因对佛所曾用之词,不但未作正确理解,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就是佛说的,然后还用到不适切的情境,这就不恰当了。
三、或者,由于对【佛在《金刚经》的背景下说:若人言,佛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的内涵的认知缺位,使得…连引述佛的用词也不敢了!?这不也是因为…正是因为功夫没下对、没下足…所导致的结果吗?
当然,要能如实地了解佛的本怀,任何人在达到完满之前,于这期间,确实是需要有一定的经历与过程。因此,真在仔细审查着自己的表述的人,由于〝真在仔细审查〞的缘故,像这样的人,就一定能借鉴各种角度,特别是同行善知识的词语,才好来逐渐调校自己表述,甚至,还能进一步见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等等诸心行,这绝对是有大益的!
最后,以上的启发,该感谢某位贤友的言语,让我可以检查到这些区间,进而作自检点。真是感谢同行善知识的护持,谢谢!谢谢!真是非常非常地谢谢!
![](https://img.haomeiwen.com/i3694444/a26f53627e11eb6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