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简书、和六哥的梦想早读会相遇完全是偶然。
梦想早读
大约一个月前,我在一个徒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论坛文章,里面讲到了用有声读物来充实自己的交通时间。
于是我也兴冲冲去下载了得到和喜马拉雅FM。下载时“相似推荐”里出现了简书的图标,我点进去看了看,犹豫了一下,按了“安装”。
这一按的动作之于我,也许就像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的一小步之于人类。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想和小伙伴们分享邂逅简书、邂逅梦想早读会带给我的改变。
一、行动
以前,我就是属于整天边躺在床上刷手机、边嚷着自己空虚迷茫的那一类人。
每次看了什么鸡汤类的文章,在脑内亢奋地计划一下自己要怎么怎么做出彻底的改变、当上CEO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然后第二天又打回原形,日复一日。
开始我是一边在简书上看六哥的文章,一边看胜间和代老师的《时间投资法》
(来自开头那篇论坛文章的推荐)。
然后我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卸载那些占用我时间的APP。(主要是网络小说APP……这玩意是真的“毒”物ORZ)
这是《时间投资法》中关于戒烟戒酒部分给我的启发:与其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不如彻底戒断诱惑的来源。
这个行动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它一步,哦不,两步就能完成,非常简单。(第一步是咬牙跺脚下定决心)
以前我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制定的计划恨不得复杂得像欧洲皇室宫廷服饰的花边,还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力求完美——
结果呢,还没等开始呢,我的大脑先抗议了,于是开始了拖延,最后拖着拖着就流产了……
而这一次,从最简单的开始,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也就更容易更顺理成章了。
正如六哥在《让未来现在就来》中说的:
最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方法。
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中也有一个例子。
李参老师还是职场新人的时候,她的总经理曾在新人培训上给她们讲过一件事:
刚调入集团总部工作的时候,老板给她安排了一个工作:收购XX公司。而对于这个工作任务,她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拿出电话黄页找到那家公司的电话,然后给那家公司的前台打电话。
总经理想说: 再复杂的一项工作任务,都是从第一步行动开始。
所以,如果小伙伴们想要做出改变,或者想要搞一件大~事情,先别忙着制定你的“完美计划”了。
很多旅程未能成行,不是源于路途中的高峰险阻、崎岖多变,而是止于没有迈出的第一步。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迈出最简单的一步吧!
二、坚持
以前我也曾经几次开始“每天跑步”养成计划,最长的一次坚持了8天。
以前我也无数次尝试着减肥,控制饮食、郑多燕减肥操,最长的一次坚持了10天。
以前……
前面也提到了,我这个人有点追求完美。
于是一个计划开始之后一旦中断了,第一次我要花力气说服自己这没什么,第二次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紧随挫败感而来的就是放弃。
于是这次再开始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策略。
别人在打卡21天或者打卡100天的时候,我的目标则是:无论中断几次,别放弃就好。
《30天学会绘画》练习中断了?那就把它变成《40天学会绘画》好了;
手账今天什么都没记?这一页就留着做点手绘的小练习好了,别浪费了纸就好;
今天一早赶火车没按时听梦想早读?等出差结束补上就好……
如果给了自己太大压力,不能容忍“中断”,即使最开始多么喜欢的任务, 最后也都会变成面目可憎的妖怪;
而如果放松了心态,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心情也变得更美好轻松了。
当然,“太宽容”也是一种病,得治。
你总不能说:哎呀,这个任务我虽然中断了一辈子,但是我不是放弃哦,下辈子我会继续哒~
所以也得采取一点措施,比如奖励制度。
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针对习惯养成的不稳定期,作者提出了三个对策,其中一个就是奖惩机制。
《30天学会绘画》的练习我曾经中断过一周,于是《全职高手》的动漫开播之后,我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奖励制度:
上一周如果坚持练习六天以上,我就可以看《全职高手》的动漫更新啦~
当然,如果没有达到六天,不能看更新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惩罚了。
(都没敢设置成七天全满,等这本书都练完了再给自己提高难度吧……)
另外,我还制定了一个规则:
如果一个任务连续三天没有做,我就会把它强制性加入到第四天的“青蛙清单”中。
(源于《30天学会绘画》中断一周,我觉得太长了,必须遏制这种现象!)
通过放松心态、降低难度以及采取一些小策略,我想“坚持”也可以变成一件更容易的事情。
三、便利贴活用
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中,李参老师提到了便利贴的活用,我尝试了以后简直“惊为神器”。
以前别人交给我什么事情,或者自己想起什么事情,没过几分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等到事到临头了才一脸震惊加歉意地说:哎呀我忘了!!!
读书或者看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会冒出一点想法,想着过一会儿再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写一篇文章,等到真的写上了才发现完全不成思路,只好半路放弃……
在我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幸亏便利贴拯救了我。
现在我主要将便利贴用在以下方面:
1. 购书清单
这个方法来自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以前我如果在手机刷微信微博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书,采用的都是截图的方法;
如果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呢,则会用荧光笔标色,然后折页。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的零散,尤其我的手机相册还总是不清理,那么多文件夹,那么多照片,翻起来简直快哭了……
看到奥野宣之先生采用的这个方法,我马上就借鉴了。
将想看的书的名字用便利贴贴在手账的最后一页,积攒多了之后拍照上传到印象笔记,便签就可以扔掉了。
2. 随时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 *突然增加或突然想起的任务、事项,以及突如其来的琐碎想法。
学习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之后,一般能当时记在印象笔记里的我都会一步到位。
但是还是会有更适合用便签的时候。
比如读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了解的名词。一般读书的话手边肯定是有便利贴和笔的,这种时候直接抓起来写,肯定比“拿起手机-解锁-记录”的过程要快捷;
另外就是用专注APP的时候。因为我用的是FOREST,划了屏幕小树就会枯萎,心情就会变得不美丽,所以这种时候我都是用便利贴来记录。
3. 整理思路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篇文章有了想法,其实都是一个一个片段,并不连贯,毫无逻辑可言。
如果这种时候就着手开写,你就会发现:咦,我明明想的挺好的呀,怎么这么卡呢?!
(↑对,就是我,我已经因为这种状态放弃好几篇文章了)
而如果采用便利贴来整理思路,就可以将零散的想法归拢。
并且由于便利贴的可移动,可以将想法分门别类,论述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了。
这篇文章我就是用便利贴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最后终于写出来了!(此处手动给自己撒花三秒)
便利贴整理思路用便利贴来整理思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砍掉”分支。
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想说的话儿千千万,一不小心就可能“歪楼”。
于是别人的文章是“一条大路通罗马”,自己的就是“七岔八岔,曲径通幽”。即使最后硬是拐回主线,这也不是一篇好文章了。
作用二:“砍掉”支路
而用便利贴整理思路的时候,由于不同类别的想法是分区的,哪些想法是言之有物的、哪些想法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这篇文章中,本来想要写的“知识体系”、“任务清单”和“晨间日记”部分,发现想写的内容太单薄了,最后被我砍掉了。
当然了,鸡肋如果“弃之可惜”,可以先留存起来,慢慢丰富自己的想法。
等它茁壮成长为美味的鸡腿的时候,再写成文章也不迟。
四、个人信息库
在李参老师的书中,关于个人信息库,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人脉管理之类,而是家庭管理系统——体检报告和家电说明书。
-
辞职换城市之前,整理东西时我犹豫了又犹豫,还是把体检报告和其他书籍一起打包邮寄了。
虽然体检报告显示我的身体没什么大问题,以后很可能没什么用,但是只为了将来“可能会用上”的一点点概率,我还是得留下它们。
如果用印象笔记扫描留存,那么纸质的报告就可以扔掉了,而且随时查看,携带也更方便。
-
不知道大家的家里是不是都有一个箱子,专门存放各种家用电器的包装盒子和使用说明书。
同样是由于“担心将来可能会用到”,这些盒子和使用说明书就占用了家里很大的空间。
记得以前听过一种说法,就是物品的留置费用。
在购买一样东西之前,我们需要计算的不止是它本身的价格,还有这个物品占用的空间所支出的金钱。
比如我们在外面租房,一个家电要占地0.5平方米,一年只会用到一次,那么每年你为这一次的使用付出的金额为:
月租金×12÷你的房间面积×0.5
而这些包装盒和说明书,它们占了多大的空间,我们又有几年才会用上一次呢?
所以学了这部分之后,我立刻就将家里的包装盒和说明书整理扫描,然后丢掉了。
五、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笔记,奥野宣之先生介绍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记录法。
即“摘抄+感想”的笔记法。
奥野先生是将摘抄和感想都写在了笔记本上,然后用电脑建立一套电子检索系统。
但是一旦积年累月,读书笔记一定会有很多本,如果我们不在家里,查找就很不方便了。
所以我直接省略了“记在笔记本”上这个步骤,读书时直接将感想写在书上或者便利贴上,然后拍照保存在印象笔记里。
有的时候,如果这本书略略翻过,不太感兴趣,我会只将几处自己觉得好的地方拍下来,将感想用手机输入到图片下方,之后这本书就可以收到书架或者送人了。
而读书笔记的命名,我借鉴了奥野先生的命名法,即“六位日期+读书笔记+书名+作者”。(出版社被我省略了)
再通过添加标签,查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以上就是我通过简书和梦想早读会的学习做出的改变。
关于文章中的一些方法,如果可以改进,欢迎小伙伴们指出~
如果我的想法给了你哪怕一点点启发,那么我的初衷就达成了!
如果你想坚持读书,想有小伙伴们一起交流,欢迎来参加梦想早读会!我们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