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不知道,清明的习俗又和山西有关。
说起清明节的习俗,要先了解另一个节日:寒食节。
有史籍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随行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是个不挣功名利禄的正人君子,他一看重耳把他忘了,就索性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
说起绵山,山西人都不陌生,少时春游,大长后踏青,绵山对山西太原人来说也算常选之地。
当时介子推带老母亲隐居绵山合,有人为其打报不平,写了首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
这首诗传到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感到很羞愧,于是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谁知介子推不想出山,只想和老母亲过诗与远方的日子,便藏了起来。
晋文公身边有两人叫赵衰、狐偃的,就出了个馊主意,让人从三面火烧绵山,他们觉得介子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还真信以为真,随而放火烧山。
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没见介子推出山,大火熄灭后,却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枯柳被活活烧死了,人神共愤啊!
晋文公也后悔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的忌日不得焚火煮食,只吃寒食,所以那天叫寒食节,意在感恩和表彰忠臣,当时只在晋国才有,但因其意义重大,在秦汉以后保留了下来。
自寒食节产生后,许多人便在寒食节扫墓。因寒食节距清明节很近,从唐代开始,开创性地将寒食节和清明节两节合一,所以,清明节便也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体现孝道;另一方面是饮水思源,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无论是故人还是活着的人。
那清明为什么有踏青的说法呢,仅仅是因为好天气来了吗?当然不是。
离清明节不远的,还有一个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祓禊(临河洗浴,祈福消灾)、踏青等。因为上巳节也距清明节很近,且清明上坟都要去郊外,所以古人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把洗浴、踏青、蹴鞠、放风筝、植树、宴饮、曲水流觞等游乐活动一块办了。
所以,今天的清明节,其实已经包含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众多风俗。代代相承、辈辈流传,习俗彼此融合就凝聚到了清明这一天。
今天清明,扫墓祭祖、洗浴踏青、感恩朋友,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好心情是从哪里来的吧。
网友评论